在中国白酒祖庭博物馆,钱文忠望着满眼的珍品,不时发出“真棒”、“漂亮”、“太吓人了”、“非常好”的赞叹,博览群书,强闻博记的他总能在铭文上有新发现。当他看到一张“沙市恒兴元汾酒杂货号”的账单时,他说这跟荣毅仁家族有关,因为这个账单上的购买单位是“申新”,而“申新”正是荣氏家族做纺织的企业。
钱文忠赞同张智启筹备“国风”展
张智启在山西社会倡导和推动《弟子规》的过程中,经验和教训都很多,但困扰张智启最大的难题是,如何解决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怀疑心”和“排斥心”?为此,张智启曾向冯骥才先生汇报说,正在筹备“国风——器物上的正气”展,探索用眼见为实的方法,打破目前传统文化教育面对青少年“说食不饱”的僵局,力求在方法上有所突破。对此,冯骥才先生十分赞同。为了让优秀的文明和道德一代代延续下去,他要求张智启一定要做,多做,尽量多做!
钱文忠:我特别佩服冯骥才先生。钱文忠为此对张智启说:“国学的研究和弘扬需要落地,一味地讲精英化的、知识阶层的国学,当然是必要的,但就重塑民族的正能量而言还是不够的。把它落实到日常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中,这是最重要的。冯骥才先生现在做的很多事情里就包括这样的事情,所以我特别佩服冯先生。现在山西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也在做这件事,很了不起。”
钱文忠和张智启围绕“国风——器物上的正气”展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钱文忠:现在关注基石的人少。钱文忠说,传统文化的精神很生活化的,和精英化的、知识阶层的国学相比有所不同,不能停留在书本上,要有大量的实物实例,这些实物也许看起来跟“官窑”比很粗糙,但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民间基础。基础一定是更多地强调比较坚实、朴素、实在的,但是它建起来以后,比如斗拱都是很精致。我们现在关注的都是斗拱,没有人关注基石。将来要让中国文化像习主席讲的扎根弘扬,还是要多做基础工作。但现在我们不知道基础工作怎么做,我们基础工作做的是,把知识分子精英的国学给孩子讲,进入教育,让孩子从小就开始学、背,这是一个途径,但这个途径是不够的。过去日常生活,喝醋喝酒倒水,都是文化,都有潜移默化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文化如果和油盐酱醋茶分开,这文化也就没什么大活力了。文化必须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它才有生命。
——钱文忠:文明是社会的底线。钱文忠说,文化跟文明是不一样的。文化一定要落实为文明。民间更多地是讲文明,上层则更多讲文化。文明是社会的底线,比如,不讲诚信、少儿间出现暴力、不排队等,这都不仅是文化问题,更多的都是文明问题。但问题是,我们没有手段,我们的文化教育和文明生活缺乏桥梁。文化是手段,文化的目的是文明。当然也可以说,文化是一个中间元素,来源于文明,又要回到文明。
——钱文忠:判定一个国家的地位,不仅通过文化,更要通过文明。钱文忠说,现在人们都关注文化建设。中国这几年,文化水准提高很快,教育程度都提高了,大学生满街走,文明程度却在降低。文化很难说有判定其高低的标准,但国家间的文明程度是可以比较的。文明程度降低,民族、国家在世界上就难有地位。判定一个国家的地位,不仅通过文化,更要通过文明。文化成就,就是文明。山西民间文化研究中心的博物馆,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是民俗,一说民俗,有些人也许会认为不雅,但我认为张智启和山西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做的不是一般的文化工作,是一项文明工程,我要专门为此写一篇文章。
最后,钱文忠表示赞赏并支持张智启联手筹备“国风—器物上的正气”展,并题写了“国风—器物上的正气”。 (徐俊斌)
(图片版权为山西民间文化研究中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