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曝光台 > 黑食品 > > 日本发生多起食品安全事件:食品中混入虫子(图)

日本发生多起食品安全事件:食品中混入虫子(图)

发布:2015-12-31 21:55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日本发生多起食品安全事件:食品中混入虫子(图),食品安全 日本 麦当劳

  参考消息网1月9日报道 外媒称,日本常被夸为“卫生大国”,甚少出现黑心食品问题。然而,近期一些快餐店和包装食品屡屡传出有杂物混入,让日本消费者感到极度不安。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月9日报道,其中,发生在大阪的一起事件最为惊人,有日本妇女投诉,炸薯条里含有半截断牙。日本杂物混入食品事件中,当下闹得沸沸扬扬的是已进军日本30多年的麦当劳汉堡集团。

  据日本各大媒体揭露,这半年来,麦当劳属下连锁店屡屡遭到顾客投诉。有一名日本妇女,前天以匿名身份接受多家日本电视台采访,说她在去年12月份,在大阪的麦当劳连锁店吃薯条,竟然吃到了一根断牙。

  她说:“我带着孩子吃薯条,突觉得口里怎么咬到一个硬物体。吐出来一看,竟然是半截牙齿。”

  福岛县“4号线郡山”的麦当劳分店也被投诉,去年12月有日本男孩吃巧克力雪糕,被混入的塑胶片割伤了嘴。另一起事件发生在青森县的麦当劳分店,有客人在炸鸡里发现玻璃纸碎。

  日本麦当劳高层前天召开记者会,对一连发生多起杂物混入事件道歉。经调查后,该公司判断,雪糕的碎片是因为制造容器出现破损引起。同时,也承认炸鸡里的碎纸是在加工时出的差错。

  对于断牙事件,该公司高层做出否认,并说:“如今,还无法证实是在制造过程中混入的。”

  有报道称,近年来,日本快餐业竞争激烈,而作为快餐业老大,日本麦当劳也陷入这一场混战中。去年,它因引入从中国进口的问题鸡肉,有了第一个污点,其食安问题也渐渐成了焦点。

  除了麦当劳,日本媒体也揭发日本最大婴孩食品品牌“和光堂”的惊人食安问题。

  去年12月份,一名妇女在栃木县买了该品牌的“猪肉马铃薯”喂孩子,发现里面混有长约2公分的蟋蟀残骸。另一名妇女同一时期在宇宫市买了这个产品,竟然在里头看到了类似虫子的杂物。

  日本电视台播映和光堂食品中的蟋蟀残骸后,一名妇女说,“看了让人毛孔悚然,真不敢相信,那么清洁的包装,里面竟然藏了这么一个可怕的东西。要是让孩子吃下肚,那还得了!”

  和光堂母公司朝日食品控股在被两消费者投诉后,一直隐瞒这一丑闻。直至事件在媒体曝光之后,它才宣布要回收同一工厂制造的12万份马铃薯产品。

  该公司昨日还没对食品混入虫子做出任何解释,只对外表示,“正在进行调查”。

  据了解,日本食安监管部门已准备介入,对该公司的食品制造流程进行严密调查。

  延伸阅读日本麦当劳致歉消费者称将采取措施确保食品安全

  北京时间1月8日凌晨消息,麦当劳日本公司周三发表声明,就食品中发现多种异物向顾客道歉并誓言将采取措施确保食品安全。

  之前的报道称有顾客在日本麦当劳出售的食品中发现一颗牙齿和塑料等异物。这是已经有销售量下降和薯条供应不足的日本麦当劳遭遇的新麻烦。

  在2014年夏季的食品安全丑闻打击市场对其产品的信心之前,由麦当劳持有49.9%股权的麦当劳日本公司已经有销售量下滑的问题。大量便利店所提供的即食餐点和低价咖啡抢走了很多原本属于麦当劳目标群体的顾客。

  麦当劳日本公司在2014年3月任命萨拉-卡萨诺瓦(Sarah Casanova)为新的首席执行官希望逆转这一不利局面,但是公司还是连续第六年销售额下降,并可能出现11年以来的首次年度亏损业绩。

  麦当劳日本公司周三的道歉声明是针对发生在周末期间的意外事件,一名顾客在麦乐鸡中发现一条长约4厘米的塑胶带。麦当劳日本公司立即停止了在同一天生产的麦乐鸡的销售。据信有问题的原料来自一家在泰国的工厂,公司还在对原因进行调查。

  在此之前的8月,还有一名顾客在薯条中发现了一颗人类的牙齿;12月的时候又有一名小孩在因为巧克力圣代中的一块塑料片而嘴部受伤。

  麦当劳日本控股公司的高级副总裁Takehiko Aoki在周三的新闻发布会上就多起事件公开道歉,并就食品安全问题向公众做出保证。他说,“我很放心让我的家人享用麦当劳的产品。”在被问及公司为何迟迟未能公布调查结果时,他说,“我想我们的回应是适当的”,每一起事件的处理都是不同的。

  麦当劳日本公司在不到六个月之前才将麦乐鸡的供应商更换为三家泰国工厂,希望以此强化中国供应商上海福喜被指出售过期肉类原料之后公众对食品质量的信心。

  根据日本麦当劳的说法,被发现有塑胶带的麦乐鸡是嘉吉公司在泰国沙拉武里一家工厂生产的。嘉吉泰国公司没有立即对此发表回应。

  本周一的时候,麦当劳日本公司才刚刚恢复了所有规格薯条的供应,是三周以来的首次。发生在美国西海岸港口的劳工纠纷导致发货延迟,日本麦当劳不得不限制了薯条的供应。 (孔军)

  (2015-01-08 01:39:03)

  延伸阅读日华媒:日本消费者与政府合力建“食品安全大国”

  中新网12月11日电日本被认为是“食品安全大国”。日本新华侨报网11日刊文分析,指出,日本在成为“食品安全大国”的背后,也有着血淋淋的惨痛教训。另一方面,消费者联合力量坚持维权,政府不推卸责任转移视线,防患于未然,都是日本能成为食品安全大国的主要因素。

  文章指出,20世纪50年代,日本发生了森永毒奶粉事件,造成23名儿童死亡,1463名儿童中毒。由于当时的日本还没有健全的保护消费者的法律,受害儿童的父母们只好自发组成“全国森永牛奶被害者同盟协会”,持续抗争十多年,终于令乳制品巨头森永低头,正式向消费者道歉,并承诺永久救助,出资成立救助受害者组织—“光协会”,在过去的40年间,森永已经累计支付出400多亿日元。

  以森永毒牛奶案为契机,日本社会开始全面强化食品安全管理。1957年,日本政府大幅修改食品卫生法,强化了对食品添加物的有关规定,1960年后又出版了《食品添加物法定书》。1968年,出台第一部《消费者保护基本法》,建立了“食品安全出现问题首先是政府的责任”的理念。可以说,这是日本消费者的一次食品安全意识改革,同时也确立了日本政府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不得推卸责任,必须站在消费者角度处理问题的立场。

  2000年,日本又发生一起雪印牛奶中毒事件,受害者达到了1.4万人。该品牌的北海道工厂加热生产线停电三小时,导致脱脂奶感染了黄色葡萄球菌,消费者在饮用后出现上吐下泻的食物中毒症状。雪印公司为赔偿消费者,向银行紧急借款,共支付了29亿日元。尽管如此,有70多年历史的雪印牛奶,也不得不为自己的散漫管理付出代价,以倒闭告终。

  文章称,在经历了如此的惨痛教训后,日本政府再一次修改法律,强化了食品安全保障,将检查食品安全时的有毒物质清单增加到了大约850种,光是针对小麦就需要检测大约315种残余农药的数值。

  2011年的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件,再一次令日本陷入了食品安全危机。消费者因为担心食品受到核污染,对受灾较为严重的东北三县的农林水产品敬而远之。

  为打消消费者的顾虑,也为了振兴当地农业,避免风评被害,日本地方1都16县的农业组合自主推出了“看得到生产者的食品”,实行“实名制”贩卖。除原有的残留农药检查外,在产品的生产、流通、销售等各环节都增添了放射性物质检查,而且深入调查幼苗的来处,栽培农作物的土壤等。

  调查结果在官方网站和手机网站上向农户与消费者双公开,让消费者在充分了解的情况下自主选择。仅以福岛县为例,2013年度大米的全量全袋检查数量就约达1014.9万件,果树、蔬菜、农产品、水产品、林产品等的样检扩大到了3万份。

  (2014-12-11 11:24:16)

  延伸阅读日美两国第一夫人首次见面 谈及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