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曝光台 > 黑药品 > > 2016年食品安全热点事件科学解读

2016年食品安全热点事件科学解读

发布:2017-02-07 15:52 | 来源:互联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编者按1月6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16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会”在北京举行。会上,专家学者对

1月6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16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会”在北京举行。会上,专家学者对2016年发生的八大食品安全热点问题逐一进行权威解读,本报撷英刊出,以飨读者。

进口乳粉

解读专家:任发政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

事件:去年11月,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对澳大利亚百年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维爱佳乳业暂停在华注册资格。这是2016年澳洲第二家被暂停入华的乳制品企业。

专家观点:进口乳制品不合格问题已经多次被警示,在进口乳制品中被查出的问题多为菌群与酸度超标,还有标签不合格问题。对比来看,在2016年,中国乳制品抽检合格率为99.75%,婴儿配方乳粉抽检合格率为99.26%,不合格原因包括菌落总数超标、维生素含量不合格等。总体来说,中国乳制品总体的合格率仍然较高。

对比国外,我国乳制品安全总体稳中向好,但风险依然不容忽视,国内的乳制品安全主要关注点在原料和加工安全。同时,近年来,中国进口乳制品的比例在加大,进口乳制品的安全问题也值得关注。

建议:乳品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风险,消费者应该理性看待乳品安全问题。

“100%纯果汁”

解读专家:胡小松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

事件:去年7月,有媒体报道,消费者在购买标称“100%纯果汁”时发现其配料表中含有纯净水,对此现象表示强烈不满,认为这是商家故意炒作的一种概念。由此,有关“复原果汁”的话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热议。

专家观点:按照国家标准《饮料通则》(GB/T 10789-2015)规定,果蔬汁(浆)是指以水果或蔬菜为原料,采用物理方法(机械方法、水浸提等)制成的可发酵但未发酵的汁液、浆液制品;或在浓缩果蔬汁(浆)中加入其加工过程中除去的等量水分复原制成的汁液、浆液制品。国家标准GB/T21731-2008《橙汁及橙汁饮料》中规定:橙汁饮料应标明橙汁含量。以上两个国家标准中均未有“必须标注复原果汁”或“复原果汁不能标注100%含量”的规定。

果蔬汁中只回添通过物理方法从同一种水果或蔬菜获得的香气物质和挥发性风味成分,或通过物理方法从同一种水果或蔬菜中获得的纤维、果粒、蔬菜粒,不添加其他物质的产品可声称100%。目前,采用浓缩果汁进行加水还原制作纯果汁是国际通用的加工工艺,并且相较于非复原果汁,复原果汁具有便于保存和运输、降低成本、延长产品保质期等多方面优势。

此外,《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11)中要求,应在食品标签的醒目位置清晰地标示反映食品真实属性的专用名称。“100%纯果汁”产品在包装上应向消费者明示产品配料中含有纯净水,表明该产品属于复原类果汁。在产品名称前面标注100%,目的是如实告知消费者内容物的果汁浓度。

建议:行业加强监管,企业更加自律,保证“100%纯果汁”复原成原果汁浓度。及时进行科普宣传,让消费者正确了解果汁的标签标识,使其指导日常膳食的合理选择和搭配。果汁中原果汁含量的国家标准亟待制定,避免某些企业生产与其标称果汁含量不相符的果汁饮品。加强果汁掺假工作的科学鉴别研究,构建果汁鉴别体系和标准。

食品标签

解读专家:元晓梅 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工

事件:去年,“食品标签”、“营养标签”的相关媒体报道引发公众讨论,食品标签不规范问题也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专家观点:食品标签不仅是向消费者传递产品信息的载体,也是向消费者提供食品信息和特性的说明。对食品标签、食品营养标签的管理,能够让消费者直观了解包括食品营养组分、特征等在内的信息,引导消费者合理选择预包装食品,既是维护消费者权益,保障行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食品安全科学管理的需求。

新修订《食品安全法》对食品标签有着严格的规定,包括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其标签还应当标明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生产经营转基因食品应当按照规定显著标示等。

目前大部分产品标签上的瑕疵与产品本身质量问题并没有直接关系,但企业应加强对法律法规的细致研究,避免此类漏洞的产生,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

建议:政府应尽早出台相关配套法规,将对标签问题的追罚与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惩戒性处罚合理区分,减少部分人以牟利为目的的恶意炒作,以使食品生产企业将精力放在确保食品产业链安全的防控与建设中。

加工助剂

解读专家:孙宝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

事件:去年4月14日,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食品药品监管局接到举报称某品牌包装饮用水中添加了氮气且未标识,并怀疑为工业级氮气。该局经调查后证实工厂未有违规问题且使用氮气均为食品级。但此事使得“加工助剂”成为舆情热点,它的安全性引发了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更深入的关注。

专家观点:氮气是空气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体健康不产生影响,可在各类食品加工过程中作为加工助剂使用。重要的是,在包装饮用水的制造过程中,加入食品级氮气是一项成熟且环保的工艺。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11)规定加工助剂不需要标识。

加工助剂与食品添加剂的区别在于:加工助剂与食品本身不一定有关,它们一般会在食品中除去而不会成为最终食品的成分,或仅有残留;而食品添加剂是作为食品中的一个成分而存在,不需要在最终食品中被去除。

建议:氮气作为一种无色无味、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惰性气体,安全性非常高;食品级氮气作为一种合法的食品加工助剂,国家有专门的食品安全标准进行监管,正规食品企业也会按照相应的规范严格管控原料、生产过程和成品。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和食用以食品级氮气作为加工助剂的食品。

网络食品

解读专家:胡锦光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事件:去年3月,央视3·15晚会曝光黑心作坊入驻“饿了么”网络订餐平台,食品卫生状况令人堪忧。网络食品安全引发公众热烈关注。

专家观点:目前,网络食品立法正在日臻完善,媒体的报道和披露正在对网络食品销售形成舆论监督,同时也督促相关部门对网络食品监管加大力度,对网络食品销售平台严格归责。

但是,网络的虚拟性使得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为突出,必须通过信息核实手段解决平台信息的做假问题。

建议:持续强化政府的监督管理,通过诸如信用信息披露等手段增加信息透明度,鼓励消费者自主选择,提高平台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视。

“壮阳玉米粉”

解读专家:金宗濂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