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曝光台 > 黑药品 > > 吃不起药的美国人

吃不起药的美国人

发布:2018-11-24 06:03 | 来源:健康日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吃不起药的美国人 -新闻频道-和讯网

  随着 《我不是药神》的热播,“看病难吃药贵”这个话题再次掀起讨论热潮。电影根据真人事件改编,所以更带上了沉重的社会意义。

  在电影中,大家看到一个个心酸挣扎活命的中国病人;在现实中,这样的病人数量以千万计。小探人在美国,“看不起病吃不起药”同样是美国的国民话题。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下文的几个故事,也许能帮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牵涉进“吃药”这个话题的每一方,都有深深的无奈。

  住在美国中部小城的伊莱在 2013 年被诊断患有多发性硬化症(最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脱髓鞘疾病)。保险公司虽然承担她的买药费用,但要求她每个月自付 1000 美元。这是一种常见保险形式,要求被保者先自付到一定数额后,才会开始赔付。

  伊莱苦笑回忆:“当我被确认这种病以后我没哭,但是知道吃药要花多少钱后,我马上崩溃了,痛哭失声。”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伊莱本是一名记者,和老公的共同收入不高,刚刚跨入中产阶级门槛,但满足日常生活毫无问题,且惬意知足。而生病以后,每年上万美元的买药费用几乎拖垮了这个家庭,伊莱更是失去工作成为“残障人士”;他们卖掉家里的汽车、摩托车甚至家具;最终,无法承受压力的丈夫选择离婚。

  讽刺的是,这样的结果对伊莱有现实好处:之前他们因为“家庭收入过高”而无法申请医疗援助,离婚后伊莲收入极低,所以她能够申请联邦的医疗保险,获得更多补助。她想不明白:算是“中产阶级”的家庭,怎么会在有保险的情况下,因为花钱吃药而陷入重重泥沼,并且完全找不到解决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伊莱吃的一种药物芬戈莫德(Gilenya),在 2010 年获得许可证后,在美国售价涨了约一倍,没有保险的情况下,患者吃一年的花费是九万两千美元。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各种慢性疾病是发达国家主要的健康杀手。

  来自田纳西的 Amanda,从九岁起就被诊断患有糖尿病,今年她 34 岁。为了治疗,Amanda 大学辍学,也放弃了自己成为画家的梦想;因为她必须找到一份提供保险的工作,纯靠自己花钱吃不起药。然后,她去了一家男装店卖衣服,但每个月 300 美元的自付部分仍然让她极为吃力。

  美国人的固定支出太多。Amanda 月薪 3000 美元,税后 2400 美元,尽管看着不低,但去掉房租、房屋保险、水电网费、车子油费、车贷、车险、健康保险和养老金预存等等,自己的可支配收入不超过一千美元。这些钱包括了吃饭穿衣购买日用品,还要挤出数百美元看病,确实非常艰难。

  然而更可怕的是,Amanda 失业了一段时间。这期间她买不起胰岛素,就把冰箱里用过的胰岛素瓶子全部收集起来,用一个注射器使劲吸出里面残留的几滴药。在某一天,她一滴胰岛素都挖不出来了。发病在即的 Amanda,在 Facebook 上发帖求助,半小时后终于有个住在附近的好心人,分给了她两瓶自己的存货。

  在美国,三家制造商几乎垄断了胰岛素市场——礼来、诺和诺德与赛诺菲。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胰岛素价格在 2013 年是 2002 年的三倍。这几家制造商陆续被一些患者告上法庭,指责其操纵价格,数个州已经对此展开调查。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会生一些小病。如果难缠的慢性病和严重的急性病,其治疗药物定价过高大家尚能理解。

  一些常见病症却也吃不起药,该怎么办呢?

  去年,家住洛杉矶的布林太太,发现四岁的大女儿得了蛲虫病(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并且常见的非处方药无法根治。医生开了 albendazole,一种流行了几十年的处方药。布林太太没想太多直接去买药,但是询问价格时她如遭雷击—— 4 粒药丸价格为 724 美元(4800人民币)!即使保险公司能负责大部分,她还是要自付 250 美元。

  因为蛲虫病容易传染,所以医生要求布林一家四口都要吃这种药,于是当月布林太太立刻面对一笔 1000 美元的大额支出(补充说明:调查显示,七成美国人储蓄都少于 1000 美元)。心存侥幸的布林太太,只给大女儿买了 albendazole,全家其他人用了便宜的非处方药。结果第二个月,她和小女儿双双被传染。

  “最后,我为了这么一种很老很旧的药物,在有保险的情况下付了 750 美元!药厂能随便定这么高价吗?这也太吓人了!”

  为什么早已过了专利保护期(美国为 20 年)的处方药敢定这么高价?因为美国只有一家公司 Impax Laboratories 销售这种药,该公司于 2010 年从 albendazole 的制造商那里购买了独家销售权,此后一片药的价格从 6 美元直冲 120 美元!并且公司拒绝给出涨价理由。

  以上的故事,似乎都指向“黑心贪婪”的制药公司和药品销售公司。

  说回电影《我不是药神》。影片中的“天价药物”格列宁,对应现实中靶向药物格列卫。格列卫在 2002 年时售价约为 2.35万人民币一盒;而影片主人公“程勇”的现实原型陆勇,发现格列卫在印度的仿制药,售价只合 2000 元人民币。后来他开始大规模“团购”时,印度方面甚至给出了优惠价 200 元人民币,不到正版价格的百分之一。

  从 200 人民币到 23500 人民币,是“每周少喝杯咖啡”和“能拖垮整个家庭”的巨大差距。这也让很多人为之愤怒:药品生产成本那么低,为什么要以超过成本数百倍的价格销售!毕竟,购买药物的病人,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消费者——你愿打我不愿挨,转身走开就行;和看似“漫天加价”的药厂相比,不吃药活不了的病人,更像躺在刀俎下的鱼肉。

  天价药物的“苦衷”

  但是如果我们站在药厂的角度来考虑,那么它们也有自己的苦衷。有人说在中国,药物加价的层层链条:

  “药厂价格(含专利费用)+ 关税 + 增值税 + 审批费用 + 实验费用 + 流通费用 + 医院加价 + 医生费用 = 病人实付价格”,专利费是最无可指责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