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医 > > “我就是现实版的老中医!”

“我就是现实版的老中医!”

发布:2019-04-08 06:20 | 来源:健康日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我就是现实版的老中医!” ——访中医大家张建明

“我就是现实版的老中医!”

  中新网上海新闻3月27日电 (尹学兵  张狮驼) “我厌恶进入诊室不关手机者”,进入张建明医生的诊室前,笔者首先被镶在门框边上的这条极具个性的规矩震住,无怪乎他说中医的美好除了学术本身和文哲特性以外,还包括医生的悲悯情怀和个性风采。当我们对其了解越深,越觉得如果翁泉海是央视热播剧《老中医》里艺术化的老中医,那么张建明医生就是现实版的老中医!

  为苍生,勇攀医学高峰

  “来来来,你们看,我之后要在书柜上放两个小梯子,上面再挂一个‘苍生安康’的小匾。为了什么呀?为苍生,勇攀医学高峰。”张建明说,一位医生要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高度热爱;对病家高度热爱;对自己的志向高度热爱。唯其如此,你才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医。

  他看病时手边常留有很多小纸条,上面记录了他关于中医治病救人的思路灵感和新知识。据说,张医生原来身体非常好,但是学医以后太拼命,曾经为工作两次晕倒在地,现在稍微一动就会心跳加快。也常会因为写文章、想问题而缺氧、恶心、呕吐。他说,“生命很有限,我现在恐慌的是时间、精力不够。对中医越懂,就越觉得恐慌,因为中医博大精深,难以穷尽。”他要大踏步地前进,突破“敌人”每一道防线,向伟大的中医,向其真正的宏伟理想前进。张仲景在艰苦的年代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张建明想构建辨病论治的框架,从疾病的共性入手,再兼顾人体的个性,这样就能使中医从单纯辨证转向辨病加辨证,从而使中医更全面、更系统、更强大。

  大约五个月前,有三位患者因皆患胶质母细胞瘤在同一家大医院做了手术,医生告知其家属,此病恶性程度高,预后很差。其中两位患者的家属就把求生的唯一希望寄托给了中医。在反复比较后,他们选择了张建明。

  近日,两位家属把手机中的CT片给张建明看,患者们脑部的残余肿瘤不仅没有长大,而且一个月比一个月小,几乎已经消除。西医专家对此结果困惑不解,中医怎么可能会有这样好的效果?而另一位没经过中医治疗的患者已经复发,准备再次手术。面对被西医判为死症,没有任何前途的疾病,运用纯中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达到如此好的疗效,我们为中医的力量感到惊叹、自豪!张建明也为病人能享受到中医的伟大力量而感到幸福。他说,“我是一个挖掘者,一位煤矿工人,今天的我已经无需再追求个人名利。只要中医能成,只要能把中医的宝藏不断挖掘出来让病家受益就行!”忧愁快乐,唯中医之成败得失,喜病家所喜,悲病家所悲,医之大者,张建明也!

  中医和西医应该是“情人”关系

  张建明从医的前几十年是坚定的纯中医,后来随着时代发展,他觉得要中西医结合。他认为,中医和西医研究的是同一个对象,目的也都是一样的。从现在全球医学的情况来看,除了西医传播应用最广,剩下便是中医,所以中医和西医最好能够成为“情人”关系。有些中医认为不拒绝西医就不是纯中医,但其实关于接不接受中医现代化已经不是某一个中医师或中医界愿意不愿意的问题了,而是一个时代浩浩荡荡、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中西医的互鉴相融不仅是对中医的时代要求,也是世界医学发展的历史潮流。

  张建明道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观点,他说,人们一直认为西医不治本,其实有些疾病它也是能治本,它也有着治本的追求,只是由于学科自身特点的限制,在这方面明显不如中医。而中医本身具备普遍治本的巨大潜力,但由于时代对古代中医的限制,对许多疾病古代中医常常并不治本!因为对许多疾病的病机都认识不,怎么能治本呢?所以推崇中医的现代化,不仅是时代与历史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医发展迫切的自身需要和使命。如果不了解西医知识体系中对中医有用的知识,那么当代中医能做到的最好效果也只能是古代最好中医的治疗水平。

  现在中医由于多方面因素已被严重边缘化。在与西医结合的过程中,中医处于弱势,难以做到学术平等。例如人们看病首选西医,一些医院MDT团队里中医只负责末端的病人康复阶段。

  我们现在还能看到,一到冬季膏方门诊门庭若市,看似是中医繁荣,但膏方是干什么的?调理为主,可吃可不吃,这也说明中医被边缘化。还有现在大力宣传的中医治未病,西医医学里也有预防学,我们不能因为中医有了治未病的预防学,而把中医的治疗学作为医学应有的主要任务给丢弃掉。有人说强调中医治未病是把中医学的重心进行战略前移,其实这是为主战场失败所作的托词,是一种无奈的、被迫的退却。君不见夏季西医发热门诊人头攒动,中医发热门诊门可罗雀。需要中医“打仗”的地方没客户,不需要“打仗”的地方人满为患。为什么我们中医现在需要法律保护,还不是因为中医很弱了。而中西医结合到中西医并重的政策变化,其实也是对中医学术衰落的无奈认同。客观地说,党和政府历来对中医工作都非常重视,近些年来的支持力度更是空前的,但为什么总不见中医发展有根本起色?问题就在于中医真人才的严重匮乏和中医临床阵地的严重丢失,这两个方面才是决定中医振兴与否的最为关键的内部因素。一切对此不着力的外部措施都只能延缓中医的衰落,而不可能真正拯救并振兴中医。

  张建明说,就整体而言,中西结合的未来形态和结果都很难说,但就其个人在中西结合上的良好实践来看,他不仅依旧充满美好的憧憬,而且信心倍加坚定。他认为只要有少数人能坚定地、正确地在现代中医的道路上代代走下去,中医不仅能在中西医结合方面做出它应有的贡献,而且也会在与当代科技的结合中如虎添翼,永葆活力!

  如何振兴中医?

  我们要有阿甘精神。关于中医的讨论有很多,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医是后现代医学,是未来医学的方向。张建明对此也表示认同,但他指出,中医不能躺在过去和对未来美好的期望中。中医首先要活在当下,而且要非常有力量、非常健康地、非常强盛地活着;要让大家看到中医的生命力是非常强劲和澎湃的,这样我们才有力量跟大家说中医是未来医学的方向,否则岂不成了空想。这不仅不是科学的态度,在本质上还是对中医的加害。不顾现今中医正在被西医和群众否定的境地,却宣称中医是未来医学的方向,这是阿Q精神。“我们不要阿Q精神,我们要有阿甘精神。应该具有远大理想,专注目标、持续勤奋、不怕艰难、勇往向前!”西医对中医造成的严重挤压不是中医生死存亡、荣辱兴衰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还是与中医自身的着力点、着力程度和医生对中医学的忠诚、坚定以及努力的明显不够有关。

  张建明不仅数十年坚守临床,还不断刻苦自学以提高理论素养。近八年来不顾辛劳,每月在《新民晚报》上发文普及中医知识,深得读者好评。他说写作不仅能使自己的学术思想系统化,更能促进和提升临床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