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医 > > 近代第一所公立中医学校(2)

近代第一所公立中医学校(2)

发布:2018-05-19 06:12 | 来源:健康日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陈立夫作为董事代表也发表了演讲:“研究中医与批评中医之言论,均未能中肯。西医云三指切脉,茫无所据,未免强词夺理;中医云以机械疗疾,背乎气化,亦属主观太深。何者?六脉配合脏腑,病因确有根据;器械测验症

陈立夫作为董事代表也发表了演讲:“研究中医与批评中医之言论,均未能中肯。西医云三指切脉,茫无所据,未免强词夺理;中医云以机械疗疾,背乎气化,亦属主观太深。何者?六脉配合脏腑,病因确有根据;器械测验症状,能助四诊不逮;各是其是,中西不能融化,两有裨益,均属一偏之见。医者治病,须知《易经》阴阳之理。夫阴阳时令,阳为物质,阴为精神;时令循环,病体寒热。凡医家临床,当分膏粱藜藿、地方南北、时令之寒暑、躯体之少壮等事,面面兼顾。中医出神入化,须具有活泼灵敏之天资,乃能胜此重任。近年西医,突飞猛进,中医则日渐消沉,其原因何在?盖西医掠我之长,补己之短,如美日之研究《本草纲目》、法德之研究针灸治疗,风起云涌,日有进步;中医不但弗取他人之长,反被他人窃我之长,使轩岐四千余年之结晶,日益退化,放弃教育,是谁尸其咎呢?况醉心欧化者,每曰中医不合科学化,仍以欧美所有者,吾当舍己从人;欧美所无者,吾当弁髦摈弃。是非倒置,实背总理保存固有文化之遗训。要知吾国医学之价值,是从数千年人民疾病经验得来,即历代无数名医惨淡经营,耗去无量的心血换来。简言之,直不啻以千百亿兆的生命,试验牺牲换来。是此伟大成绩,吾四万万七千万人民,当赖之为‘托命符’。彼等淡焉漠焉,反以为无足轻重,尊人贱己,真岂有此理!现在国医传习所成立,莘莘学子,精勤研究,但须从根本上做起,并要迎头赶上去,取他人之长,舍他人之短,再加用己身之长,去己身之短,不宜妄自尊大,更不宜妄自菲薄。妄自尊大,是谓自暴;妄自菲薄,是谓自弃。自暴自弃,均为不可。若从现在努力去做,须先明了大体的趋向,然后局部的进步,自然有基础。”[13]

1935年8月,南京国医传习所再次招收新生,“第一次招生,已于八月二日考过”,“月底将再续招”[14]。

近代第一所公立中医学校

1936年,第一届“补习班”临近毕业之际,国医传习所呈请中央国医馆派人监督毕业考试:“定于六月十九、二十两日,举行毕业试验,并缮具分科试验表,送呈钧馆鉴核。届期仰祈派员莅所监试,以昭郑重。”中央国医馆特派秘书主任周柳亭作为代表“莅场监试”[15],“经各科教授评定甲乙,均尚及格,随填毕业证书三十张,呈奉社会局盖印发还”后,又加盖了中央国医馆印章[16]。

1936年,焦易堂鉴于“中医伤科为吾国固有国粹,成效卓著,现为应付非常时期,此项人才尤须积极造就,以谋利社会”,在征得张简斋所长同意后,决定开办伤科班[17]。但是否举办,不得而知。

筹而未竞的中央国医专校

南京国医传习所建成以后,中医学界兴办中央国医专门学校的愿望与理想,终民国之世,一直都在不断努力争取实现。

1937年3月,卫生署中医委员会成立后,“以《中医专科学校教学规程》业经中央政治委员会议决:‘交教育部会同委员会妥为订定’,特商请卫生署指派隨翰英、张锡君前往教育部会商进行办法,并一面草拟国立中医专门学校预算,请卫生署商教育部于下年度开始时,在首都筹设国立中医专门学校”[18]。

所拟订的预算草案,共计国币24.6万元,包括临时经费15万元(建筑费10万元、设备费3.5万元、筹备费1.5万元)及第一年度经常费9.6万元(俸给7万元、办公费1.2万元、购置费1.4万元)[19]。无奈此时抗战的烽火已蔓延至南京,并被迫迁都,开办中央国医专门学校的计划遂搁置下来。

1939年4月22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中医专科学校暂行课目表》并令各省教育厅查明中医学校办理情形,但延宕数年,却迟迟未见有任何主办公立中医学校的举措。

近代第一所公立中医学校

在1942年10月召开的国民参政会第三届第一次大会上,孔庚、曹昌宾分别提交了《为请求政府讯予创办中医专科学校以促进中医学术,并令卫生署于各省市县乡镇之卫生所、卫生院、卫生处兼用中医人才以利病家,减少漏卮案》及《请政府设立中医学校,用示教育平等,以重民命而利抗战案》,孔庾更是提出了《限期成立国医专科学校,造就中医人才案》:“请行政院令饬教育部迅速延揽中医学者,集思广益,编辑教材,并限期一年内成立中医专科学校,普及各省市设立分校或训练班,以发扬民族固有医药。”

大会将以上提案,合并讨论,议决如下:“以科学方法,研究我国原有医术及药材,为卫生行政机关及医药学校亟应切实注意之事,本案送请政府参考。”[20]

相关部门不但不予采纳,反而采取了一些倒行逆施的措施。1946年2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命令上海市教育局取缔上海中医学院、中国医学院及新中国医学院,公然否定已经颁布的《中医专科学校暂行课目表》;同年6月,卫生署命令各地卫生局,规定中医不得再称医师,自我违背1943年公布的《医师法》。面对政府机关“前后言行之不符,实使人痛心疾首”的情势,“上海市中医药界积极自筹十亿元,以期建立国立中医专科学校”,并“会同首都中医药界向政府请愿”,“结果尚称圆满,不日将展开筹备工作”[21]。但囿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实现。

抗战胜利以后传习所复课

近代第一所公立中医学校

抗战胜利,国民政府还都后,停办已达十年之久的南京国医传习所,在张简斋所长的积极努力及南京医药界的募捐帮助之下,重新修葺被敌伪焚烧的长生祠并增加其他建筑设施,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在向南京市教育局备案后,于1947年6月开始招录学生,报名者不仅男女均有,而且还有开业已数年的医师,但多数为抗战前在该所就读而未毕业者[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