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医 > > 《社会心态蓝皮书》为公权力敲响了警钟

《社会心态蓝皮书》为公权力敲响了警钟

发布:2015-08-19 13:10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社会心态蓝皮书》的发布为公权力适时地敲响了警钟。其中总结了社会现象、分析了造成现状的原因,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在建立信任关系的过程中,公权力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月7日在京联合发布第二本《社会心态蓝皮书》。蓝皮书对一年来中国社会的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安全感、社会公平感、社会支持、尊重和认同、社会信任和社会情绪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总体上分析了目前社会心态的特点、发展态势和存在的问题。

    报告调查显示,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群体间的不信任加深和固化,表现为官民、警民、医患、民商等社会关系的不信任,也表现在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不信任。

    《社会心态蓝皮书》的发布为公权力适时地敲响了警钟。其中总结了社会现象、分析了造成现状的原因,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在建立信任关系的过程中,公权力作为强势一方要起核心作用,利用权力和职能从制度方面完善社会信任机制。

    公权力应该从中读出智慧,担起重建社会信任的责任。公权力不仅应从中读出社会需求与存在的问题,更应该读出未来的应对措施与长期建设方案。

    在社会信任构建过程中,不同阶层之间的信任关系是社会稳定的粘合剂。公权力作为强势一方,对与民众之间的信任关系重视不足;而民众作为弱势一方,更多地只能以调侃的方式来宣泄对这种信任关系的不满。当这种关系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公权力不悉心维护信任关系、民众不屑于关注信任关系时,社会中的信任关系就会减少,产生的阶层冲突就会增多,社会稳定的粘合剂也就会逐渐失效。

    中国目前的社会信任关系已经到了一个积重难返的紧要关头。近年来的一系列社会事件,暴露了公权力与民众之间的信任危机。从2011年“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的雷人雷语,到周克华被击毙后的谜团疑云,再到近日的苯胺泄漏瞒报事件,社会公众表达的不信任情绪多与公权力本身是否诚信相关。公权力诚信形象的落马,许多时候就是由于其对事实真相的遮盖掩埋造成的。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意为领导者的诚信不足时,不相信的情绪自然会滋生弥漫。所以,以诚信为本,是公权力最应从蓝皮书中读出的要义,是重建社会信任应该遵守的最基本原则。而在公共事务上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是公权力自正其身的最有效措施。

    在避免社会信任关系再滑坡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诚信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公权力在回溯诚信建设时,不能把它当作政绩工程来开展。以往判断政绩的标准,诸如经济增长、地方开发等等在社会信任建设上不适用。诚实互信是一种能深入人心的依赖性情绪,不一定能计算出来,但一定感受得到,它需要慢慢渗透才能达到社会深处。其实,衡量它的最终标准也很简单,就是公众是否选择相信。

    把今年的《社会心态蓝皮书》当作一张蓝图,可以看到未来中国互信稳定的社会。只要公权力能在蓝皮书中读出智慧,以诚信为本,把蓝皮书中提到的政策建议踏踏实实地贯彻下去,这个蓝图就不再是个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