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保健 > 心理 > > 综合医院首设门诊看孩子“心

综合医院首设门诊看孩子“心

发布:2016-12-24 10:22 | 来源:互联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在没有开设专科门诊前,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患者主要就诊于精神卫生科,该科年门诊量在4万左右,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患者能达到1万;而每年住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在没有开设专科门诊前,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患者主要就诊于精神卫生科,该科年门诊量在4万左右,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患者能达到1万;而每年住院的1100多个重症患者中,儿童青少年患者有200个左右,而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从门诊情况来看,初中以前的孩子,多动症、抽动症等行为性障碍多一些,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压力加大,情绪方面的表现就更突出一些。”精神卫生科副教授徐勇介绍说,在接诊的患者中,有很多都是有了明显症状才来就诊。其实,不少孩子在幼儿期或学龄前期就出现了心理异常,只是表现较轻微,没

原标题:综合医院首设门诊看孩子“心病”多动厌学小偷小摸都管治(图)

综合医院首设门诊看孩子“心

本报3月28日讯(记者 薛琳 实习生 丁琳)近年来,抑郁、焦虑、强迫等在成人中间比较常见的心理疾病,在儿童青少年中间呈现出上升趋势。为使服务更有针对性,今日,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专病门诊正式挂牌,这是我省综合性医院中专门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开设的第一个专科门诊。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在没有开设专科门诊前,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患者主要就诊于精神卫生科,该科年门诊量在4万左右,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患者能达到1万;而每年住院的1100多个重症患者中,儿童青少年患者有200个左右,而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从门诊情况来看,初中以前的孩子,多动症、抽动症等行为性障碍多一些,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压力加大,情绪方面的表现就更突出一些。”精神卫生科副教授徐勇介绍说,在接诊的患者中,有很多都是有了明显症状才来就诊。其实,不少孩子在幼儿期或学龄前期就出现了心理异常,只是表现较轻微,没引起家长注意,孩子上学读书后,这些心理疾病影响了学习成绩,家长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般来说,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会在情绪、行为及生理方面出现异常变化,这些外在表现可以看作心理求助信号。

徐勇表示,对于儿童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干预会引起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碍,影响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业成绩,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因此,家长要多了解儿童心理特点及有关心理疾病的知识,并对孩子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等有更全面了解,不能盲目攀比、模仿,还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气质类型及特长兴趣因材施教。最重要的是对孩子的期望应有适当的水平。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身教育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让孩子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均能健康成长。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开设的儿童青少年心理专病门诊,每周共设4个门诊时段(周四、周五、周六上午,周四下午)。

○典型案例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博士曹晓华,多年来主要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的诊治,在儿童青少年心理专病门诊挂牌现场,曹晓华总结了目前比较常见的几种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并就家长关心的问题进行解读。

案例1

多动症作祟上课老是“坐不住”

11岁的多多自小就是“人来疯”,经常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看小人书看不了几页就换一本,把书本涂得不像样子,或干脆把书撕了,去了幼儿园也总有同学家长向多多的妈妈周女士投诉孩子打人。可周女士奉行“小孩不动,长大没用”的信条,没怎么在意。8岁进入小学后,周女士就经常听到老师反映:多多上课坐不住,听课心不在焉,老师布置的作业记不全,做作业时老打岔,不是喝水就是玩耍;别人提问还没完,他的答案就脱口而出,根本不经过思考。周女士连续为他换了两个学校,却仍无改变。周女士甚至请假每天在教室照看,但孩子还是“坐不住”。

专家解析:

“这是多动症的典型症状,个性过分活泼,上课总是走神,心不在焉,不守纪律,丢三落四,写作业慢,不能安静,做事总是没耐心,经常打断别人的话,插话。”曹晓华介绍说,儿童多动的原因大致有3种:一是家庭压力太大,二是轻微的脑部受损,另一种是天生就属于活动型的孩子。

曹晓华表示,多动症的孩子时间管理能力差,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并且多动症的孩子爱招惹别人,导致自己跟同伴的关系不好,而自身的情绪也会越来越烦躁。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在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很容易引发其他精神行为症状。建议家长带孩子到医院做一个心理方面的评估和认知能力的测定,通过对孩子的接触,对孩子进行心理治疗。并且孩子多动症情况的产生与自己的家庭环境也有一定关系,儿童多动症是病态,家长应对多动症患儿关心、体谅,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不能因其好动而感到厌倦、心烦,也不能因其多动而造成儿童的自卑心理或精神压力。在适当干预孩子多动的情况下,多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

案例2

患上抑郁症12岁男孩自残

12岁的小毅从小随父母在北京长大。父母打工繁忙,小毅3岁前幼儿园不肯接收,被独自锁在家中,一天长达十几个小时,中途邻居到家中给小毅喂一餐饭。上学后,小毅性格越来越孤僻,与同学不交往,与老师不交流,成绩总是跟不上。小毅被送回太原上私立中学,父亲几个月回一趟家,只懂得棍棒教育,父子关系疏远。一天,小毅用刀子划破自己的手腕,家长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

专家解析:

“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为0.4%至8.3%,多与孩子在童年遭受过多负面生活事件有关。”曹晓华介绍说,和成年人相比,孩子往往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抑郁情绪,而以儿童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快乐”,有的是乱扔东西、发脾气、烦躁不安等为主的“不安定状态”,有的则是沉默少语、独自发呆、无故哭泣,有的表现出对抗父母、攻击他人,甚至自残、自杀。

作为孩子最亲近的父母,最容易发现孩子的情绪变化,关键是要重视。和孩子一起吃饭、饭后散步、短途旅行等,都是走进孩子心灵的好方法。如果父母无法调节孩子的抑郁情绪,则需请教心理医生给以心理辅导和治疗。

案例3

7龄童喜欢“挤眉弄眼”原是抽动症

7岁的陶陶没事总喜欢玩妈妈的ipad,不是看动画片,就是玩儿童游戏。近半年,陶陶的妈妈李女士发现,孩子常不由自主地挤眼、耸鼻、摇头、耸肩或扮鬼脸。一开始李女士没在意,没想到随着时间推移,孩子的这些举动越发明显,他这种抽动能受意识控制数分钟至数小时,入睡后消失,最近两周每天出现好几次,偶尔还清嗓或发出哼哼声。李女士带孩子去医院神经科就诊,也没发现有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