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保健 > 心理 > > 企业每年应为员工至少提供一次心理服务

企业每年应为员工至少提供一次心理服务

发布:2019-05-12 06:21 | 来源:健康日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设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辅导中心、24小时公益心理援助平台、企业单位每年为员工至少提供1次心理服务……

设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辅导中心、24小时公益心理援助平台、企业单位每年为员工至少提供1次心理服务……近日,合肥市卫健委等多个部门联合发布《合肥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下文简称,方案),到2021年底前,合肥市建立健全全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搭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以后当你遇到心理不适及情绪障碍时,有望在身边就享受到方便、可及的心理治疗和咨询服务。

建立健全全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明确要求。合肥市卫健委副主任王向阳告诉记者,去年11月中旬,国家卫健委等十部委下发了《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同时去年12月底,合肥市成功申报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

在此次方案中,合肥市、县、乡、村四级将健全和完善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机制。市、县两级成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乡镇、村两级成立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小组。

到2021年底前,合肥市建立健全全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搭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创建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基本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因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等导致的极端案(事)件明显下降。

王向阳表示,通过建立健全心理服务网络,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探索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规范管理措施,将加快推进平安合肥、健康合肥、文明合肥建设,“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心理服务。”

设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辅导中心

对儿童青少年而言,心理健康是儿童青少年全面素质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积极开展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在方案中,合肥市将完善未成年人心理服务平台建设,由文明办协调各相关部门,在市、县两级均设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辅导中心,市级1所,每个县(市)区、开发区各1所。

同时,在市属高等院校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室)建设,按照师生比不少于1:4000配备心理专业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90%中小学设立心理辅导室,并配备专职或兼职教师,有条件的学校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同时,每所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

方案中还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学前教育机构开展以学前儿童家长为主的育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校应当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高等院校要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特殊教育机构要结合听力障碍、智力障碍等特殊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理品质。

建立24小时公益心理援助平台

合肥市卫健委副主任王向阳告诉记者,为了提升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合肥将通过平安医院创建、等级医院评审等,推动综合医院普遍开设精神(心理)科,对躯体疾病就诊患者提供心理健康评估,为有心理行为问题者提供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服务。

在100%精神专科医疗机构开设心理治疗门诊,50%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心理科门诊,基层医疗机构探索结合家庭医生签约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并且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开设中医心理等科室,支持中医医师在医疗机构提供中医心理健康诊疗、咨询和干预等服务。

同时,合肥市将依托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0551-63666903,市妇联12338服务热线,团市委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市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心理咨询热线0551-63688869,以及经专业机构评估后被认可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热线等,广泛开展心理援助线上服务。通过建立24小时公益心理援助平台,为大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并且建立高危来电回访制度,充分发挥心理援助热线的作用。

针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方案中提出,要建立健全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使在册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85%以上,在册患者治疗率、精神分裂症治疗率均达到80%以上,面访率达到85%以上,在册0-2级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门诊服药救助率达60%以上。

同时,社区康复机构开展居家患者社区康复工作,力争至少60%居家患者参与社区康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50%以上居家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并且建立分级诊疗绿色通道,在社区康复期间病情复发的患者,可通过社区康复机构向精神专科医院快速转介。

企业单位每年为员工至少提供1次心理服务

35岁职场天花板、40岁被离职等现象,或多或少都折射出今天职场人士的心理压力。面对诸多心理压力,光靠员工私下找心理医生或者自我调节已远远不够,还需要通过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加快职业心理服务队伍。

记者从方案中了解到,合肥市将鼓励规模较大、职工较多(≥500人)的党政机关和厂矿、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等依托本单位党团、工会、人力资源部门、卫生室,普遍设立心理辅导室,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团队;规模较小企业和单位可通过购买专业机构服务的形式,对员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无论是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或购买服务等形式,每年至少为员工提供方便、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1次。

而针对特殊人群,公安、司法行政、信访等部门要根据行业特点,在公安监管场所、监狱、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办公室、救助管理站、信访接待场所等设立心理服务场所,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成立危机干预专家组,提供心理健康评估、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服务,健全特殊人群心理服务网络。

同时结合深入推进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未成年人保护工程,积极推动重点青少年群体和涉案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咨询评估、辅导矫正及关爱疏导工作,制订个性化疏导方案,特殊人群个性化心理疏导的覆盖率达到80%以上,促进其改过自新、回归社会。

多举措扩大心理服务人才队伍

在这样的构架下,一支庞大的服务队伍必不可少。如何同时满足社区、学校、医疗等各方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人才需求是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面临的重要问题。

为破解这一难题,方案中提出,通过制定鼓励和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参与心理健康服务的政策措施,开发心理健康服务相关的社会工作岗位,发展心理服务社会工作专业队伍。同时,研究制订吸引心理学专业背景人员和经过培训的心理咨询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服务的相关政策,设置相关工作岗位,培育心理咨询服务队伍,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

此外,加快引进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增加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通过精神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委托高校培养专业人才等,提升精神科医师数量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