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 话说太极拳|太极拳竟还有这么多道道……(连载)
健康养生

话说太极拳|太极拳竟还有这么多道道……(连载)

发布:2021-01-10 19:49 | 来源:健康日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太极拳门规 第四十七回 《太极拳先辈门规戒律》共分五部分,即“门尊十二严”“规守廿备”“戒章十二禁”“律则二格”“学拳须知”,都对演练太极拳者的言行、道

话说太极拳|太极拳竟还有这么多道道……(连载)

太极拳门规
第四十七回
《太极拳先辈门规戒律》共分五部分,即“门尊十二严”“规守廿备”“戒章十二禁”“律则二格”“学拳须知”,都对演练太极拳者的言行、道德情操进行了规范,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贯穿始终。
“门尊十二严”是对太极拳演练者的正面形象塑造,虽然只有十二个字,但要求却十分具体全面:端( 举止端正庄重)、敬( 恭敬尊重)、公( 公正)、正( 正直正派)、仁( 仁慈善良)、义( 正义)、浩( 浩然之气、胸怀宽广)、厚( 见义勇为)、忠( 忠诚老实)、信( 信用)、诚( 诚心诚意)、德( 品德、道德)。
“规守廿备”是规劝太极拳演练者不应该去做的二十条行为准则:不倚权欺人 , 不畏强凌弱,不惧险、救危,不为非作歹,不仗技采花,不借势狂妄,不走街卖艺,不串乡结党,不奢逸流浪,不自骄自满,不与狂徒较量,不与无知争强,不可骄谄贫富,不贪无义横财,不过酒色处事,不抗公私之债, 不得损公碍私,不图显官厚禄,不当叛国臭徒,不应蹉懈习拳。
“戒章十二禁”是要求太极拳演练者应当予以制止的十二种人和事:邪(不正当的事、歪风邪气)、歹(坏人坏事、为非作歹)、刁(无赖)、猾(狡猾)、奢(过分奢侈、挥霍)、诈(欺诈、诳骗)、疯(言行狂妄)、卑(下贱、品质低劣)、奸(奸诈、虚伪、背叛、下流)、谎(不诚实)、狂(极端任性、狂妄、妄自尊大)、恶(恶毒、凶狠、极坏行为)。“律则二格”是告诫太极拳高手名家,收徒时务必慎重,要择人而传:善良之人,德端者习拳,以健康强壮身体卫身之根,此乃陈门拳术本貌共遵;不良之人,邪恶者从拳,以资侮掠人致本,为患害, 此乃陈门拳术戒绝反对。

话说太极拳|太极拳竟还有这么多道道……(连载)

话说太极拳|太极拳竟还有这么多道道……(连载)

太极拳祖祠门尊十二严
“学拳须知”是告诉太极拳弟子如何才能更好地学习太极拳:学太极拳不可不敬,不敬则外慢师友, 内慢身体,心不敛束,何能学艺;学太极拳不可狂,狂则生是非 , 不但手不可狂,言亦不可狂,外面形迹必带儒雅风气,不然狂于外,必失于中;学太极拳不可满,满则招损,俗语云“天外还有天”, 能谦则虚必受教,人岂不乐告之以善哉,积众以为人善,善斯大矣;学太极拳着着当细心揣摩,一着不揣摩,则此势机智情理终于茫昧,即承上启下处,尤当留心,此处不留心,则来脉不真,转关不灵, 动一着自成一着,不能自始至终一气贯通,不能一气贯通,则与太和元气终难问津;学太极拳先学读书, 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
太极文化观
第四十八回
太极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道家认为太极是宇宙最原始的秩序状态,出现于阴阳未分的混沌时期——无极之后,是形成宇宙万物的本源。
《易传·系辞》载“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家始祖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载:“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古代先贤认为:宇宙万物所具阴阳对立元素不断分化统一的过程即是太极。太极是文化。
《易传·系辞》第十一章载:“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 吉凶生大业。”
古代先贤认为: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的对立两面,它们之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资生依存,这是物质世界的一般规律,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讲明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其终极目的是希望人类活动顺应大道至德和自然规律。
太极是艺术。

话说太极拳|太极拳竟还有这么多道道……(连载)

话说太极拳|太极拳竟还有这么多道道……(连载)

老子《道德经》
太极文化的静态标志是太极图。太极图被称为“中华第一图”,黑白相间、首尾纠合正是阴阳对峙统一、消长流行、互根互动理念的最佳图示。因其形状如阴阳两鱼互纠在一起,习惯上称之“阴阳鱼太极图”。
在东方文化系统中,太极图是最基本、最简洁、最成熟的图形符号。形式美,对称饱满;和谐美, 形神交融。是中国传统象征图形中最具代表性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太极是国粹。太极文化的动态标志是太极拳。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阴阳五行变化、中医经络学、导引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传统拳术,已经成为一种国粹。
太极拳是饱含东方包容理念的运动形式,对意、气、形、神一体修炼,非常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对人类个体身心健康以及人类群体和谐共处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太极能修心。《黄帝内经》语:“人身难得,真法难闻,中国难生。”只有中国的文化才能产生太极拳。太极拳要求习练者“精神内敛”。太极拳的境界是要感知“天人合一”,努力使大宇宙与小宇宙的和谐,

话说太极拳|太极拳竟还有这么多道道……(连载)

《黄帝内经》书影
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越高就越接近于至善。体悟“天下即是人身”,古人认为人的任何思想都是从身体之中来的。因为人体是所有的组织系统里最精密的自组织结构,有自己的和谐机制。所以要培养更多向内观察人身的能力,能够掌控自己身体和欲望。
太极能养性。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是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协调完整,相对于其他运动, 动作更加舒缓自然,强调意和气的结合。要求做到“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完整一气”“意动身随”“呼吸自然”“一动无有不动”。这些动作使得习练者精神、情感、视觉、听觉和触觉等都与运动融为一体, 用意不用力,能够消除精神压力,缓解紧张情绪,调整良好心态,怡养性情,陶冶情操。
太极能强身。太极拳能够对人的生理结构进行调理。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经络贯通上下,沟通内外,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太极拳独特的习练方式可有利于通经活络,对神经衰弱的预防和治疗有着积极的作用,对脑功能起着积极的调节因素和训练的作用,长期的太极拳活动能够降低高血压。太极拳的腹式呼吸,要求深、匀、细、缓、长,会加大躯体神经系统对呼吸的调控,从而对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内脏机能产生更加良好的影响,可以调理身心。
太极能健体。太极拳能够成为群众性体育项目,集体练习太极拳,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度。太极拳以其绵缓斯文的运动风格,尤其容易增强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观念。太极拳运动形式及其文化内涵能使习练者对自己不断提出拳学功夫进步和灵性修养提升的新追求,同时也能够使习练者自觉地把个人德性的圆满、个体智慧的增长和自我功力的提高,与社会群体的健康进步相互协调、互相平衡, 实现个人灵性的完善和个体生命质量的提升,自觉地承担起社会的责任与使命。
太极科学说
第四十九回
太极拳,是历代圣贤智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在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和儒道学说的引领下,太极拳以哲学为基础,将传统武术的“踢、打、摔、拿”四大技法融入其中,并独创“靠” 的技法和“圆”的运动方式,符合人体生理结构和运动力学原理,使修炼者的意气形神整体得以完善发展。太极拳是集健身、养生与技击为一体的拳法。太极拳具有显著、独特的社会功能。
太极拳与易学:《易经》是战国时期经多人之手而形成,它是道家自然主义与儒家人文主义的有 机结合。其所提出的理论思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易学是对经和传,特别是《易传》解经原则的进一步阐述。太极拳是以阴阳学说为其思想核心的,其动静、开合、刚柔、虚实、内外、方圆、进退、起伏、显藏、攻守等,饱含经学意义。太极、五行、八卦是太极拳的思想理论基础,也是太极拳的灵魂。从预备势到收势的整体过程,就是“身是太极,手舞八卦, 脚踏五行,与自然浑然一体,达到‘天人合一’最高境界的系统运动过程”。
太极拳与心理学:心理,是人所有精神活动的总称,包括人的感觉、知觉、思维、意志、情绪、 欲望等心理活动以及兴趣、才能、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心理现象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

话说太极拳|太极拳竟还有这么多道道……(连载)

王西安与儿子王占军等在家里练拳
首先是感觉、思维的认知过程,其次是情感过程,最后是意志过程。人的精神意识、气息和肉体是一个完整的活动机体。习练太极拳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达到身心合修。这种修炼方式以心理作用为根据,通过心理运动达到对生理的调整,能使人的生理作用完全受其支配。所以太极拳运动能强身健体治疗疾病,与人的心理因素有着直接关系。
太极拳与力学:太极拳与力学关系最密切是“四两拨千斤”,即以小力胜大力。力的存在有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有合力、反作用力、对力、摩擦力之分,同时讲究重心。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作动能。任何物体不受其他物体的作用或所受物体作用的合外力为零,将继续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太极推手即用太极十三法破坏对方的静止状态,应用惯性定律诱使对方施出大力而后撤,使对方惯性跌出。太极拳遇敌发劲来击时,利用力学合力的原理,顺从对方发劲的方向, 以力引之落空,置对方于危险,谓之化劲。对力应用上,遇敌来击,先行侧避,再顺敌势加力,即可令敌方身体旋转。太极拳讲究保持自己重心稳定,破坏敌方。
太极拳与武术:太极拳不仅健身有法,而且技击奥妙。太极拳以掤、捋、挤、捺、采、挒、肘、

话说太极拳|太极拳竟还有这么多道道……(连载)

学生们在陈家沟街道上练习太极剑
靠为中心内容,在沾、粘、连、随的基础上将抓、拿、摔、滑、打、跌熔为一炉,内外兼修,是中华武林中最优秀的拳种之一。太极拳强调虚实分明,阴阳互变,柔中带刚,刚柔并济。并且以推手检验姿势是否正确,锻炼技击技巧。练到上乘功夫,可达周身一家,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以不变而应万变, 亦可得机得势,舍已从人,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引进落空,借力打人,克敌制胜。
太极推手,又称搁手、打手,是太极拳的对练方法和技击应用。其基本技法有掤、捋、挤、捺、采、挒、肘、靠“八法”和进、退、顾、盼、定“五步”,传统太极拳还包括踢打、摔跤、擒拿、点穴等技法。太极推手有挽花、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捋、花脚步五种推手法,是在拳架锻炼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技击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中华武术中独具风格的技击练习方式。两人相互搭手,通过肢体接触中的灵活运转,依靠皮肤及体内感觉能力,听劲而动,黏走相随,从而达到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目的, 是一种不用护具、少有伤害的攻防训练方法。
太极拳与健身:太极拳最大的优越性是运动的整体性。与各种体操比较,太极拳运动可以激发腿部力量,特别是使膝盖部位得到锻炼;太极拳行云流水般的柔性运动方式,可以使髋、肩、肘、膝等
关节的柔韧性得到提高;太极拳重心不断变化,又要求步型尽可能放低,可使平衡能力大大提高;太极拳注重意念锻炼,对健脑有显著作用。美国国家航空和宇航局专家研究认为,太极拳是宇航员适应空间运动的最好方式,因此,将太极拳列为宇航员定期训练项目。科学研究证明:每打完一套太极拳之后,血液中白血球和淋巴球的杀菌能力有明显增强,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太极拳列为心脏复健运动项目之一。
太极拳与养生:太极拳具有强身壮体、祛病延年之功效。习练太极拳,内主静心养性,外主锻炼体魄。太极拳的匀、慢、圆、柔及手脚相随和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连绵运动,能使骨骼和肌肉有节奏地伸缩和放松,使全身的各个肌群、关节和内脏器官得到锻炼。太极拳动作缓慢,呼吸自然深长。经常习练可增强呼吸机能,扩大肺活量,同时也可增加血液中的氧分,促进血液循环。对医治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有辅助作用。太极拳的全部动作都用意识指挥进行,具有修复和改善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经过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兴奋与抑制不断得到调节,可以促进身体各部分组织的新陈代谢,使修炼者气血旺盛、精力充沛、反应灵敏,起到健身和防治疾病的作用。
太极拳与中医:太极拳吸收传统中医学的阴阳、经络、穴、骨等理论,并贯穿于每一招式之中, 形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济,其理论核心就是阴阳变化。中医医理认为:人体的一切组织结构既有联系又可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就人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 体内属阴。以脏腑来分,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所以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人体组织结构的上下、左右、内外、表里之间,以及内脏之间,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太极拳
理论认为:阴为合、为蓄,阳为开、为放。以动作来分,走化部位为阴,以阴为主,内里还得产生一些阳, 阴起到从人走化,阳起到粘制对方,也就是把对方劲根拔起,使对方用不上力,达到引进落空的目的;发劲部位为阳,阳里也要产生阴,发劲时不硬顶,起到省力和转换劲头作用。太极拳的招式,在全身各部位都有着阴阳变化。
太极拳与社会:首先,太极拳的多元文化融合,使它成为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窗口,是对外 友好交往的桥梁和纽带。其次,太极拳的多门艺术交融,有助于人们陶冶情操和对事物感觉效应的训练, 丰富想象力。第三,太极拳对习练者的品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充分包涵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对促进中华民族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罪莫大于无道,怨莫深于无德”。太极拳本身就有很高的武德要求和武德修养,这不仅是对每个演练者的起码要求,也是学好太极拳的首要和必要条件。它以善与恶、丑与美、正与邪、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来评价人们的各种行为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未完待续……
总监制:李建阳
监 制:刘晞暄 王 言
统 筹:杨 杰 张乙晨
主 编:王 言 责 编:王 鹏
校 审:王盈燕 编 辑:皇甫胜彬
原标题:《话说太极拳|太极拳竟还有这么多道道……(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