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普 > > 5岁后偶尔尿床正常 长期过频多半是病了

5岁后偶尔尿床正常 长期过频多半是病了

发布:2016-03-28 08:02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平均每周尿床两次或两次以上,持续3个月以上,要警惕遗尿症,必须及早治疗,否则,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初梅遗尿症是一种儿童

  平均每周尿床两次或两次以上,持续3个月以上,要警惕遗尿症,必须及早治疗,否则,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初梅

  遗尿症是一种儿童常见疾病,发病率很高。因为该病有一定的自发缓解率,所以没有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但近年来研究发现,遗尿症患儿可能出现较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如抑郁症、孤独症、多动症等,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儿童遗尿危害大

  2014年4月,我们医院开设了遗尿专病门诊,发现很多家长对遗尿症存在误区: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尿床并不是啥病,长大自然就好了。有的家长十分焦虑,轻则批评,重则打骂,而不选择到医院进行规范治疗。

  在亚洲,7~12岁儿童遗尿症的总患病率是10.6%,所以,孩子有遗尿问题并不是特例。然而,许多病例都提示,儿童遗尿并不是单纯的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它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发生率较高的是“夜间多尿”(指机体在夜间产生了过多的尿液)。我们建议家长尽早与医生沟通,观察医生如何帮助孩子控制夜间遗尿,否则,长期遗尿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会打击儿童的自信心,影响到他与小伙伴之间的交往,还可能出现较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

  5岁后还尿床可能是病了

  家长怎么判断孩子是否患有遗尿症呢?

  根据“中国儿童单症状性夜遗尿疾病管理专家共识”,儿童遗尿症的定义是:年龄≥5岁的儿童,平均每周至少2次夜间不自主排尿,并持续3个月以上。

  婴幼儿由于排尿控制中枢发育尚未完善,尿床是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加,孩子逐渐能控制排尿,多数孩子在3岁左右就不再尿床了,孩子偶尔出现一两次尿床也是正常的。但如果孩子到了5岁之后,每周尿床超过两次,那就可能是患了遗尿症。

  白天也尿床情况更复杂

  有些孩子不但晚上尿床,白天在幼儿园或学校也会尿床,甚至出现尿频、尿急等情况,有时正在做游戏就忍不住尿湿了裤子。这是遗尿症的“升级版”吗?

  其实,人们常提到的遗尿症,多是指原发性(找不到具体原因)单一症状性夜遗尿,即只有夜间尿床,并不伴有其他临床表现,如白天尿床、会阴部瘙痒等。

  但有文献报道,约70%的患儿有明确的遗传史,少部分遗尿症是继发性的,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

  如果确诊一个孩子患了遗尿症,特别是白天也尿床等,先要判断是不是继发性遗尿症,比如神经系统有问题的孩子,如脑瘫、脊髓性疾病、神经性膀胱患儿等,往往会伴遗尿症状;内分泌有问题的孩子,如尿崩症、糖尿病患儿,即使其神经系统、泌尿系统没有异常,也容易尿床或尿裤子;部分孩子有泌尿系感染、尿频综合征等,白天睡午觉也会尿床;还有泌尿系统畸形患儿,也会出现尿失禁的症状。

  这样治疗遗尿症

  一旦确诊是继发性遗尿症,首先要治疗原发病,才能解决遗尿症的根本问题。

  对于找不到原因的遗尿症,可以按照原发性的遗尿症来治疗。现在诊治的方法主要是生活饮食指导、行为心理治疗、觉醒治疗(遗尿报警器)和药物等综合治疗方法。家长、孩子和医生共同参与治疗方案的制定,才能找到最可行、最合适的方法。

  遗尿报警器是觉醒治疗的主要手段,就是在内裤上安上一个灵敏的装置,芯片对潮湿敏感,只要感受到1~2滴尿液,便可通过振动和蜂鸣声音报警,使孩子从睡梦中醒来排尿。长期坚持,让孩子形成条件反射,如有尿意可自行醒来。优点是不易复发,缺点是起效时间较长,因而退出治疗的比例为10%~30%。

  药物治疗起效较快,对马上要出游或参加夏令营的孩子来说很实用。有的药物对原发性遗尿症的长期缓解效果明显,而且副作用很小。

  行为心理治疗需要家长的配合,家长要耐心地对待孩子尿床,不能打骂,不能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要给孩子树立信心,告诉他怎么客观地认识这个病,帮助孩子慢慢克服自卑心理。要让孩子改变生活习惯,如调整饮水的时间,晚上6点后尽量少喝水,晚饭之后尽量不喝水,也不要吃利尿的水果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