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 > 抗击健康谣言,如何治标又治本?

抗击健康谣言,如何治标又治本?

发布:2016-01-19 12:15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近日,一条“苹果打蜡致癌”的传言在网络上被热议,甚至让许多人慌了神,随后有专家站出辟谣,解释该传言不实。“木耳银耳猪血清肺防雾霾”,“Wifi辐射损害健康”,“小龙虾是一种处理过尸体的虫子,外国人从不吃”,这些层出不穷的谣言就像杀不死的顽固

  近日,一条“苹果打蜡致癌”的传言在网络上被热议,甚至让许多人慌了神,随后有专家站出辟谣,解释该传言不实。“木耳银耳猪血清肺防雾霾”,“Wifi辐射损害健康”,“小龙虾是一种处理过尸体的虫子,外国人从不吃”,这些层出不穷的谣言就像杀不死的顽固细菌,肆意滋生。那么,未经证实的消息为何能被人们轻易听信,甚至“奔走相告”?

  仔细梳理发现,这些广泛传播的健康谣言大多包含了“致癌”“致命”“致死”等危言耸听的词汇。这个“伎俩”正是抓住了人们对生命健康的强烈诉求,直击痛点,从而让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谣言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小道消息”,它们往往出自于五花八门的微信公众号,并非权威可靠来源。曾有媒体披露,这些公众号是以吸引眼球,博取点击量来出售广告,谣言背后有着利益推手。

  与动力十足的造谣者相比,辟谣方则显得势单力薄。目前已有一些医疗卫生领域的业内人士通过新闻媒体或自媒体平台来传播科普,驳斥谣言。但这也往往是少数人偶尔为之。妇产科医生龚晓明虽写过不少科普文章,却也在微博上发出这样的感叹:“做一个医生,我只能救助有限的病人,做点科普工作,却可以惠及众多百姓。我在想,是否应该拿出更多时间来做科普呢?可惜写科普文章不算论文,不能帮我晋升。”

  谣言总是与惑众联系在一起,当受众在正规渠道的求证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会让小道消息有了可乘之机。大众传播有一个“沉默的螺旋”理论,意思是说意见一方的沉默会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另一方越来越沉默的螺旋发展过程。因此,面对公众的疑问与谣言的泛滥,权威一方不能失语,需要创造条件、动力,让传播知识的“正规军”与制造谣言的“游击队”正面抗衡。

  医学上讲究“预防为主”,谣言扩散后的澄清只是发病后的治疗,伤痛已然造成。撕开谣言的伪装,曝光唬人的伎俩,让公众掌握辨识的方法,才算有了“抗体”。仔细端详,健康谣言的面貌大同小异,除了爱用耸人听闻的关键词,还常借用专家身份,堆砌专业术语,有的消息上网一查还是“陈年往事”,比方“小龙虾以尸体为食”每年都会卷土重来。目前自媒体上已有一些热心人发表辨识谣言的“攻略贴”,但尚需权威平台进行系统科普。

  此外,对健康领域网络传播内容的监督,制定自媒体平台的规范措施,对恶意造谣者进行惩戒等也待加强。

  日前微信团队发布的朋友圈2015年度十大谣言显示,健康类谣言在春节达到全年高峰。若每次都“守株待兔”未免有些被动滞后,“游击战”般的批判驳斥也治标不治本。抗击健康谣言,还需汇集多方力量,出一套“组合拳”,正本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