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 > 让人人享有公平可及的健康服务 甘肃践行中医特色医改之路

让人人享有公平可及的健康服务 甘肃践行中医特色医改之路

发布:2017-03-08 06:06 | 来源:互联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十二五”时期,中央及

  央广网兰州3月3日消息 在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把握好一些重大问题。要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要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

  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我省依托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探索并始终践行中医特色医改之路,有效破解了财政保障水平低、群众支付能力弱等医改难题。

  特别是近5年来,大健康理念深入人心,把健康摆在优先位置逐步成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共识,健康领域服务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全省人民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人均期望寿命由2010年的72.22岁提高到2015年的73.25岁,与全国差距进一步缩小。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5.28‰、6.40‰、15.07/10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筹资总额的比重连续多年低于40%,卫生负担正在逐步降低,医改红利惠及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让人人享有公平可及的健康服务正在成为现实。

  满足多层次就医需求

  “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这是我国医改的基本方针,以这一方针为指引,在医改过程中,我省以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切实加强各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改善群众就医和保健环境。

  “十二五”时期,中央及省、市、县各级财政累计投入52.7亿元,在我省建设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大疾病防控机构等基础项目8700多个。“120”急救体系覆盖到乡,远程医疗会诊网络覆盖全省80%的乡镇,是全国规模最大、使用率最高的会诊网络。累计为全省乡镇卫生院招录大学生1.86万名,乡镇卫生院人员较“十一五”时期翻了一番多。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有机衔接,大病保险覆盖所有参保(合)城乡居民,重特大疾病报销病种扩大到50种,比全国多了28种。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城乡居民实实在在受益,国务院医改办统计数据表明,我省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连续3年保持全国最低。

  2014年,在医改逐步步入深水区后,国家提出要综合运用医疗、医保、价格等手段,引导患者在基层就医,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新格局。据此,当年,我省出台系列政策,打出组合拳,全面推行分级诊疗。

  近年来,我省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和考核办法,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在全省全面推行以病种为特点,以医师多点执业为保障的分级诊疗制度,分别选定了250种、50种常见病多发病限定在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就医。每年引导9000多名医师下沉基层开展多点执业,通过“病种+医保杠杆”机制,引导患者有序就医。实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使边远少数民族群众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目前,服务到位、保障有力、分级诊疗的就医新格局正在形成,这样的就医格局不仅能直接减少患者就医负担,还能避免产生异地就医的其他费用,避免低收入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城乡群众多层次就医需求得到初步满足,基本实现“保健在家庭,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

  中医药特色凸显

  经济欠发达,农业人口居多,中药材资源丰富,群众对中医药认可度高。基于这样的省情,在新一轮医改启动之初,我省便提出了走中医特色的医改之路,实践证明,大力发展中医、中西医并重是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均等化的有效手段。

  几年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50多项政策措施,建立完善了党政领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中医药发展工作机制。“十二五”时期,全省累计投入基础建设、设备配置等专项资金20多亿元,省级中医药专项经费从2010年的1000万元提高到2015年的3200万元,实施了提高中医床位补贴标准、中医药适宜技术新农合100%报销、县乡分级诊疗病种中西医同病同价等特色制度。在全省卫生系统深入开展“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中医师带徒等特色活动。新建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和11家市、县级中医医院,改扩建55家县级中医医院,47家县级综合医院加挂中西医结合医院牌子。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省级增补了115个中成药品种,合理调整中医骨伤、针灸、推拿、按摩等中医诊疗服务收费标准,全省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2013年以来,我省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多部门联动,以文带医、以医带药、以药兴商、以商扶贫,推动甘肃中医药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育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初步形成了事业产业协调发展的双赢局面。目前,我省已在国外建立8个岐黄中医学院和4个中医中心,省内210个中医药产品在境外注册,当归、黄芪等优势大宗中药材出口量占全国的90%以上。在去年召开的敦煌中医药文化与健康产业国际论坛和首届敦煌文博会上,我省与埃及、马达加斯加、伊朗、阿尔巴尼亚等国有关机构签署多项中医合作协议。

  此外,我省还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农业、旅游、文化、产业等各个领域添加中医药元素,推动中医药与医药工业、中医养生保健旅游业、中医药文化产业等融合发展,让全社会共享卫生改革与发展成果。目前,全省已发展药菜两用植物90万亩,借助陇东南国家中医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平台,投资40亿元建设8个中医生态养生园,推出10条中医养生旅游精品线路。

  从源头上减少病人

  预防为主,从源头上减少病人。基于这一认识,早在2008年,我省便启动实施了健康中国2020甘肃战略研究课题,首次对甘肃城乡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所有政策要体现健康的理念。省卫计委联合相关部门出台将健康融入食品、环保等领域政策30余项。全省14个市州和80个县区以党委或政府的名义出台了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指导意见,相关部门定期开展监测并公布治理空气、水、土壤、食品和建筑装修材料污染等情况,从源头上减少健康危害因素。

  以兰州市为例,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兰州一度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大气污染最严重城市之一。大气污染不仅让兰州蒙尘,也严重危害着市民的健康。为了治理这一顽疾,近年来,兰州举全市之力实施“蓝天工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健康效应也逐年显现,据统计,2015年兰州市城乡居民呼吸系统就诊病例和就医费用,分别较2014年下降18.18%和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