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 > 百姓健康 使命如山(组图)

百姓健康 使命如山(组图)

发布:2016-03-13 16:16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百姓健康 使命如山(组图),



  青岛市国际医疗合作中心成立。青岛举办首届最美天使评选。青岛市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五年,为市民节省药费14亿多元。

  青岛市提高乡村医生待遇,稳定乡医队伍。青岛市定期对医疗机构消毒隔离进行监督检查。青岛市实现区域诊疗一卡通行。

  青岛市开展无偿献血活动。

  青岛市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专家看病待遇。

  核心导读“十二五”期间,青岛卫生计生事业蓬勃发展,卫生计生部门以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和人口素质为己任,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推进公立医院和相关领域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大力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走出了一条合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卫生计生之路,“健康青岛”的美好愿景正在成为现实。

  主要健康指标——全国领先

  从居民健康状况改善指标来看,青岛市人均期望寿命从2011年的80.1岁提高到2014年的80.98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3岁,高出全国近6岁,处于全省一流、全国领先地位。全市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由2011年的9.51/10万、3.31‰降为2015年的1.39/10万、2.88‰,名列全国先进行列,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快速增长

  经过长期发展,青岛市已经建立了由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市规划建设医疗卫生项目总投资82亿元,新增业务用房120万平方米,增加病床9060张,分别是“十一五”期间的2.11倍、1.50倍、1.34倍。截至2014年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4.71万张,卫生技术人员达到6.35万人,卫生资产达到200.75亿元,业务用房面积达到442.2万平方米,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了64%、78%、70%、53%;卫生人员总数达到8.24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数达到6.35万人,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到2.84人、注册护士达到3.01人,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了59.3%、46.81%、22.41%、29.74%。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实现全覆盖。自2013年2月1日起,青岛市正式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按进价实行零差率销售。截至2015年底,23家县级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共向群众让利3亿多元,医药费用得到有效控制。

  青岛一直致力于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持续推行“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146家县及县级以下医疗机构为群众提供“先诊疗后付费”服务,医疗机构累计垫付资金达30亿。

  ——基本药物制度全面落实。2010年3月,开始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截至目前,政府办15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988个纳入省统一规划的村卫生室、34个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2014年10月,在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和省增补药物中标产品的基础上,青岛市增加了100种适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充药品。加强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采购和配备使用管理,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通过省网采购基本药物78亿元,累计为群众减轻用药负担约14.07亿元。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50元,位居全省第一,新增老年人、儿童、高血压高危人群、精神病患者等免费服务项目,将流动人口纳入孕妇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和听力筛查范围,实现对女性孕育期和婴幼儿全程的健康管理。开展“两癌”筛查。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774.8万份,累计服务163.2万人次;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率达到98%;儿童、孕产妇保健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95%;老年人和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均达到80%,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率达到60%,超额完成省科学发展观考核任务指标。

  青岛市还率先增加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11年5月,在全国率先启动中医体质量化辨识与调养指导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共完成7.8万人次的辨识与指导任务。

  ——提高乡医待遇。青岛市通过财政补助、购买服务等方式对乡村医生实施补助,并将提高在岗乡村医生待遇工作纳入2015年度市政府市办实事,增加投入资金约1.6亿元,全市每名在岗乡村医生每年收入增加近30%。对建国以来符合条件的1.6万余名老年乡村医生,按照标准发放生活补助,平均每人每年领取生活补助金约5000余元,最高的达1.4万元。

  ——加强医联体建设。大医院看病拥挤、而基层医院吃不饱的现状也逐渐得到缓解,青岛加强分级诊疗和医疗联合体建设,推进城乡对口支援工作。依托公立三级医疗机构完成规划布局,在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分级诊疗、医保结算和财务管理等方面探索经验、试点机制。全市各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建立189家形式多样的医联体,共派出管理人员83人参与基层医疗机构管理、派出医务人员2000多人次,培训基层医务人员1万多人次,逐步形成分级诊疗、有序就医的格局。对113家基层医院进行对口支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双向转诊率达到30%左右,较2011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切实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基层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十二五”期间,全市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81所、镇街卫生院98所、村卫生室4536所。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成,机构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全部达到国家基本标准。专业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队伍不断优化,人员结构层次逐步提高。2011年,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待门诊近840万人次;2015年,公立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近1600万人次。从2011年至2015年的调查数据来看:门诊人次、住院人次、手术人次、检验人次逐年增长,开放床位数、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天数等效率指标逐年趋于合理,服务项目有增有减,逐渐贴近居民卫生服务需要。

  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走进青岛市一些医院,总能有笑容温馨的工作人员上前接待,让您就医的紧张情绪一下得到缓解。青岛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建立病人服务中心,为患者提供门诊、临床和综合等一体化服务。持续推进优质护理服务,三级、二级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病房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85%。

  启动“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先后为12.15万余群众进行义诊和健康宣传,减免费用达66.28万余元。2015年,在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全面开展“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推行完善防治结合体系、强化院区秩序管理、优化诊区设施布局、推进预约诊疗服务、合理调配诊疗资源、改进护理服务、规范诊疗行为、创新便民服务等41项具体措施。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全部实现分时预约、错峰就诊。

  为全面提升医学科技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质量,2015年,青岛市委、市政府在北京举办“青岛市医疗卫生‘三优工程’推介签约会”,吸引海内外优质医疗机构、优势医学专科、优秀医学人才落户青岛。与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及国内优质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42个,引进院士2人、高层次人才160人,扶持21个重点学科、108名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人才,提升了医疗技术水平,让市民在青岛也能享受高端优质医疗服务。

  中医药服务能力——大幅提高

  青岛市中医专项资金从原来的每年50万元逐步提高到每年844万元。青岛市在全国率先选择7个门诊中医优势病种纳入统筹支付范围并按病种支付。

  在全国率先开展“养生保健进万家行动”,举办了9期养生保健指导医师培训,累计培训养生保健指导医师815名,建成16个养生保健基地(治未病中心)、188个养生保健指导门诊和8个药膳服务特色餐厅组成的养生保健服务网络。

  在全国率先实施中医体质量化辨识与调养指导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十二五”期间,全市有3所中医医院达到三甲,5所达到二甲,新建8所中医医院、80个国医馆。在全国率先开展“送汤药上门”服务、中医医疗质量信誉等级评定及五标升级学科建设工作法。至2015年底,全市建有25所中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医师3421人,中医床位共计5368张,100%的镇卫生院、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6%的社区卫生服务站、70.2%的村卫生室可以提供中医药服务,实现了中医药服务广覆盖。

  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工作——扎实有效“十二五”期间,全市疾控系统及时、有效应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等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各类突发聚集性疫情,全力做好世界园博会、APEC贸易部长会议、世界休闲体育大会等国际、国内重大活动卫生保障。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第六届世界健康城市大会颁发给青岛市“健康城市最佳实践奖”。建立修订完善90个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并编印成册,保证了中心突发事件处理反应及时、处置合理。

  全面落实卫生应急预案编制、风险评估、专业培训、现场督导、应急保障等措施,全面提升防控工作水平。目前全市建立281个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点,657家公共卫生监测点,174家腹泻病、3家致泻性弧菌和10家手足口病监测点,18家流感监测哨点医院,127家狂犬病监测门诊,1089家学校症状监测系统,形成从疫情、症状、病原、媒介生物等全方位、多层次监测体系。

  创建全国艾滋病综合示范区,新增艾滋病检测点45个。积极推进定点医院建设,及时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提供免费抗病毒治疗。艾滋病筛查实验室能力居全省第一,检测网络覆盖面和检测质量不断提升。青岛市作为全国15家血液核酸检测试点单位之一,在全国率先开展血液核酸检测工作,血液核酸检测已经覆盖所有血液产品。

  从2013年起,率先在全国将水痘疫苗首针免费接种纳入儿童免疫规划。全力推进数字化接种门诊建设,共建成数字化门诊160个,占全市预防接种门诊的89.4%。自2012年开始实施青岛市儿童口腔疾病基本预防项目,作为全国创新性工作项目和工作模式,共为30万名儿童实施了口腔窝沟封闭和早期龋填充,有效地降低了青岛市儿童龋齿的发生率,工作成效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位置。

  实施全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在全市建立5个以公立医院为基础的市民健康教育基地(慢病教育、精神卫生、牙病防治、肿瘤防治、急救)、30个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的社区居民健康教育室,在省、市媒体开办11个健康教育专栏,指导引导居民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居民健康素养不断提高。控烟宣传和监测工作卓有成效。推广无烟医院、无烟婚礼、无烟企业创建,积极参与“中国城市成人烟草调查项目”,2015年获得由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颁发的荣誉证书。调查数据显示,青岛市成为成人吸烟率最低城市,也是中小学校和室内工作场所中二手烟暴露率最低城市。

  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全面推行

  全面实施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在青岛看病,现在变得简单多了,挂号、预约、缴费等很多程序都可以在网上完成。全市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镇卫生院的基础信息系统和电子病历系统初步建成。完成了公共卫生服务平台、妇幼保健平台和村卫生室工作站系统建设,实现了患者诊疗和住院信息的电子化记录。建设“青岛市医院预约诊疗服务平台”,为群众成功预约75万人次。2015年启动实施居民健康信息服务系统,通过该平台,居民持社会保障卡或区域诊疗卡可在全市范围内各医疗机构预约挂号、就诊缴费,建立健康档案账号。平台将居民接受医疗保健服务全流程中产生的健康信息(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自动归集,实现区域诊疗“一号通行,资源共享”。

  综合监督执法力度——不断加强

  逐步健全三级卫生监督网络。目前,全市现有市级卫生监督机构1家,区(市)级卫生监督机构10家,在162个乡镇、街道设置公共卫生工作站107个,配备专兼职卫生监督人员600人;设置乡镇(街道)、社区(村)卫生监督协管站(室)1800多个,基本实现了卫生监督工作“重心下移”。

  加强对医疗机构、公共场所、饮用水等卫生监督,深入开展整顿医疗秩序、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开展重要法律法规系列监督检查,开展医疗美容场所专项整治、推拿按摩场所专项整治、游泳场所专项整治、口腔诊疗机构专项整治、学校直饮水专项监督检查等专项执法行动。“十二五”以来,全市共监督检查各类单位15万余户次,监督覆盖率达到100%。查处违法案件4000余起,罚没款金额820.28万元。

  适度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十二五”期间,全市人口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全市户籍人口年均出生率10‰,自然增长率2.5‰,总和生育率保持在1.4左右,合法生育率达95%以上。

  始终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严格实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2015年,青岛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扎实有序做好“单独两孩”政策落实。政策实行期内,青岛市共受理“单独两孩”《生育证》申请5.8万个,已审批5.6万个。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全面落实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

  计划生育奖励政策——创新落实

  认真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十二五”期间为191.4万名独生子女父母落实每月6.5元奖励费,其中对城镇失业、无业人员和农村居民按照“区市统筹、直通车发放”发放,落实率达100%。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按照每人每月80元的标准,累计为52万多人次发放奖扶金,实现应享尽享。实行住院分娩补助制度。对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符合条件的妇女,住院分娩时一次性补助500元,24.5万余人受益。


  为独生子女死亡或伤病残且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年满49周岁的夫妻发放扶助金。共投入178万元为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安排每月60小时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等。严格落实城镇职工独生子女父母退休一次性养老补助政策,实现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奖励全覆盖。人口关爱基金发挥救危济困的作用,“十二五”期间,全市共累计募集基金5000余万元,救助计生困难家庭2万户,发放救助金3139余万元。

  郭海 赵鹏飞 肖海青

  策划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