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 > 夜深了,你还不想睡?

夜深了,你还不想睡?

发布:2016-03-18 13:11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夜深了,你还不想睡?

睡眠拖延背后的心理解析

现代生活中,人们通常都会有一些与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病症”,如“鼠标手”、“懒人症”等,这些病症看似没有造成多大困扰,有的甚至不痛不痒,并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但是,日积月累,危害必然会显现。“睡眠拖延”就是这样一种“病症”,不仅会影响日常的工作、生活,还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恰逢3月21日世界睡眠日来临之际,睡眠健康问题再一次成为人们普遍讨论的话题,睡眠拖延作为当前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睡眠现象,更应该引起广大市民的关注和重视。

睡眠拖延是病吗

提起睡眠拖延,大家一定并不陌生。明明已经很困了,却还是迟迟不肯睡觉,或者即使躺在床上了仍然拿着手机等电子产品刷微博、逛朋友圈,不知不觉中,时钟就转了一圈又一圈。这或许是当前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经常出现的睡前一幕,也是睡眠拖延的一般表现。

那么到底什么是睡眠拖延呢?北京晨报记者多方查阅资料,也没有找到一个可以称之为定义的答案。为了从专业角度解答这一困惑,记者采访了宣武医院睡眠专科副主任医师李宁。李宁医生表示,睡眠拖延是近年来新产生的说法,在人类睡眠时间普遍缩短的大背景下,睡眠拖延是指每天都在一个几乎固定的,但比你预期的时间晚的时间睡觉。比如你希望11点睡,但是每天11点的时候,你都会找到各种“必须做”的事情做,拖到12点,才去睡。这种状况如果没有引起生理或社会功能的损害,尚不能称之为病,它只是一种自控能力缺乏的表现。

你为什么一再拖延

谈到诱发睡眠拖延的原因,或许每个人都不一样,但总体来说,大部分被拖延的休息时间并没有被用在做那些非做不可的事情上。某在线问卷调查平台曾做过一个关于睡眠拖延原因的调查,百余人的问卷结果显示,因为刷微信、逛微博、看空间等原因导致的睡眠拖延占到50.43%。由此可见,我们大量的睡眠时间被现代社会特有的高科技产品所侵蚀。对此,李宁医生表示,正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近五十年来,人们每天的平均睡眠时间缩短了1到1.5个小时。

那么除了受电子产品的影响这一客观原因之外,导致睡眠拖延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呢?李宁医生提到,诱发睡眠拖延的原因很多,首先要除去一些昼夜节律紊乱性疾病,如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等,而绝大多数的拖延都是个人主观上的拖延。那么深究主观拖延的心理根源较为常见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逃避”,由于当前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普遍较大,白天忙碌完一天的公事之后,特别希望晚上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躲进自己的世界里,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换换脑子,放松一下,对于这一类人来说,早早睡觉似乎都是对自我放松时间的占据,因此,总是下意识地一再拖延。另一方面是“对抗”,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我们通常都会受到来自社会、集体、领导、老师及家长的制约,在长期的规则束缚解除后,时常伴随着对抗和报复,比如晚睡的大学生,他们正是由于长期处于被老师家长的管束之下,一旦开始自己掌控生活,就变得变本加厉,似乎是要把过去被束缚的补回来。这种对抗和报复通常是潜意识的行为,当事人并未察觉。

睡眠拖延不容小觑

虽说睡眠拖延不是器质性疾病,短期来看并不会对人体造成显著危害,然而这种主动的睡眠剥夺却会在人们工作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埋下隐患。首先,睡眠拖延会导致精神不振、精力不足,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和其他社会活动。其次,睡眠拖延导致的睡眠不足会造成注意力不足,思考力下降,警觉力和判断力削弱,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等其他危险。最后,从生理上来说,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等,进而引发一系列生理健康问题。

给睡眠拖延开张处方单

明明很困却非要拖着不睡,无论你有没有意识到,睡眠拖延都是对人体及精神上的折磨。关于如何克服睡眠拖延,拥有健康睡眠,李宁医生强调,克服睡眠拖延,我们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要认识到轻度的尚未造成生理变化及社会功能影响的睡眠拖延不是病,不用过度紧张和焦虑,要放松心态,同时,可以通过改善行为习惯、进行心理暗示等方式进行主动调节。

从专家的话中,我们能看出,克服睡眠拖延,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管住自己。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远离兴奋源。为了有效避免刷微博、朋友圈导致的睡眠拖延,首先要做到的是远离会让你产生兴奋情绪的电子产品。

2、提前洗漱时间。有意识的提前洗漱时间会给人有效的心理暗示,告知我们已经准备睡觉很久了,是时候该睡觉了。

3、营造睡眠环境。良好的睡眠环境需要保持黑暗、安静、凉爽、舒适。这样的睡眠环境能让身体很快平静下来,得到更充分的休息。

4、有计划的训练。改善睡眠拖延状况并不会一蹴而就,我们可以制定一段时间,如一周的睡眠计划,每天睡觉时间都有所提前,这样经过有计划的训练,生物钟就有可能得到调节,进而改善睡眠拖延的情况。

北京晨报记者 杨可

  实习记者 祝凤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