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院 > > 河南省人民医院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掐架”了?

河南省人民医院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掐架”了?

发布:2016-01-16 13:40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河南省人民医院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掐架”了?,河医 医院 他们 道德 社会 应该 基层 中国 硕士 博士

河南省人民医院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掐架”了?

他们倒是都招人来着。“胃口”相当大。

撰文丨金水河记者豫北侯

有媒体报道说,最近河医和省医掐起来了。

这个真没有。

他们倒是都招人来着。“胃口”相当大。

河医一口气要680名硕士博士;省医则面向海内外延请899名专业人才。

河医给路费,另加2000元补助;省医的标准是,博士给3000,硕士领2500。

这场面有点像传统相声里的《卖吊票》,人呜呜泱泱就来了啊,还都是高级人才、医界翘楚,真替咱河南人民高兴。

有不少人感叹,还是大医院牛啊!招硕士、博士竟像是搞“批发”。我说,可不是嘛,要是咱河南医疗圈,青梅煮酒论英雄,它们一位的是“刘使君”、一位的是“曹丞相”,焉能不牛。

河南省人民医院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掐架”了?

莫说是它俩,上次带孩子到东区的儿童医院,还没进门,那大医院的气势就扑面而来。门口上书几个字,“停车位1500个”,令人咋舌!可进去一找,还是得把车停路边。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大医院大风光,小医院小风光,到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就剩下“不风光”了。

现在咱省里不少乡镇卫生院的“硬件”,政府着实投入不少。房子盖得也中,设备配得也不赖,可就是缺人。

和基层医务人员聊天,他们直挠头。一个是没人愿意来,一个是人才留不住,徒呼奈何。

有个卫生院长给咱说了个事。那年,上面给他们卫生院物色了个本科生。可把他高兴坏了。他开车百十里地,亲自把人接回来,给他安排卫生院最好的宿舍,就连被褥、洗漱用品都给人准备得利利亮亮的。对这位“大才”,他可谓推食食之、解衣衣之,这老兄美其名曰:要用感情留人。

河南省人民医院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掐架”了?

“咱也只剩这个办法了。”他颇为感慨,下面条件再改善,能比得了大医院;咱这看得都是常见病,人家孩子发展空间受限制,想写个论文都没题目;更别说培训机会、升职空间、工资待遇这些硬货了。

所以,到最后仍是个“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滚烫的心还是没焐热“冰冷”的现实。

有人说,医者仁心。这些硕士、博士不应该都扎堆地往大医院跑,而应该多到基层工作,到更需要他们的地方去。

持此说者,是立足于道德判断,而非从现实着眼。为什么呢?因为一说道德,就不离“仁义”二字。仁者爱人,义者宜也。所谓“宜”就是上面说得“应该”的意思。所以,应该去哪,是一种道德判断。

而现实情况是,去哪工作,是人家的自由,本无可厚非。再说,无论在哪工作,一样可以很好地为人民服务,也不能说是不道德。

追求更高地生活质量,进而追求更好地名声地位,是人之常情。美国有个心理学家,叫马斯洛的,他的著名的“人类需求”理论就以此为架构。

还有个故事说,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在江边与老和尚参禅,乾隆问,你看这江上每日往来有多少船呢,老和尚答,我只看到两只船,一曰名,一曰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乾隆心默许之。

看来,世人追名逐利,不但是古今皆然还是中西一理。这起码说明,“追名逐利”是个中性词,附加其上的道德色彩在于,追逐的方式和程度。追逐的方式,要做到合理合法;追逐的程度,底线是不损人利己。

可能,西方人觉得做到这样就已经足够了。而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还有更高的追求。

首先,相对于西方,中国人对待“名利”的态度非常审慎。

白居易曾用一首诗提醒世人,“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诸葛亮教育子弟,也取“淡泊”之志。所以有人说,中国人耻言利。这其实不准确,用“慎言”二字更公允些。

再者,中国人崇尚君子之道。君子与小人,其实都是普通人,差别在于是否“志于道”。君子走得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路,个人“名利”愈发淡泊,而“社会大利”却扛之在肩,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情怀。当然,这需要“自证”的功夫,绝不是被外界强迫为之。

河南省人民医院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掐架”了?

所以,我们看到中国社会上的许多事,用“道德批判”不行,“批判”是责之于人,指手画脚的,这种方法大家难以接受。但是却不能少了“道德呼唤”。“呼唤”是求之于己,扪心自问,我应该怎么做。扩而充之,我们大家要怎么做才能让社会变得更美好更和谐。把它们提炼出来,也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行不悖。

个人可以有义利之辩,但大医院是社会公器,应该谋社会之利。

大医院有大资源,“大块头”也应有大本领。我想着,要是有这么一条新闻肯定大快人心:

省医、河医“掐”起来了。两位“江湖大哥”,比着轮训村医,这个要几千,那个要几万的,也是高接低迎,也是食宿全包啥的。

当然,这只是个段子。实际上,我省在医疗资源如何更加公平调配与向基层倾斜,在大医院与小医院合作共建、人员培训还有加强基层医疗力量、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待遇等许多方面一直在开展行之有效的探索。

比如,分级诊疗就切中时弊。旨在让百姓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基本不出县,疑难杂症再上大医院。这样既能让各级医疗机构,各尽其责,各展所能;又能有效化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问题。如果未来,能再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云医疗”,足不出户地挂号问诊,咱们的健康生活就更加有保障。

搁笔之际,我又想到了曾经采访过的那些可爱可敬的村医。他们医术高低暂且不论,但那守望乡梓,与老乡血脉相连的情怀,令人为之动容。有老人家说,他们比我的孩还亲。我又怎能说,滚烫的心,捂不热现实的“冰冷”呢,徒失言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