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院 > > 取消医院高校事业编制不能“甩包袱”

取消医院高校事业编制不能“甩包袱”

发布:2016-01-29 21:05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在日前举行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最新动态及热点问题高峰论坛”上,有关部委官员表示,今年要重点研究编制创新改革,特别是公立医院、高校不纳入编制管理后对

  在日前举行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最新动态及热点问题高峰论坛”上,有关部委官员表示,今年要重点研究编制创新改革,特别是公立医院、高校不纳入编制管理后对相关改革的影响。医院、高校可能取消事业单位编制,这一消息引起舆论广泛关切。

  我国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始于2011年,目前已基本完成第一阶段任务,主要内容是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保留下来的事业单位分为两类,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单位或机构为公益一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单位或机构为公益二类。创新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取消医院、高校等公益二类单位的事业编制,将是下一阶段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重点内容。

  传统意义上的事业单位,与党政机关同为财政供养的“国家单位”,随着事业单位编制不断扩大,人员逐渐增多,财政供养压力越来越大,公益服务的效率却越来越低。事业单位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精简事业单位编制,减轻财政供养压力,同时提高公益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第一阶段,基本达到了“减员增效”的目的,而在分类改革的第二阶段,取消公立医院、高校等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事业单位编制,又将如何实现“减员增效”的目的?

  去年5月,北京市发布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公立医院、高校等“保留其事业单位性质,探索不再纳入编制管理”,对现有编内人员实行实名统计,随自然减员逐步收回编制,涉及与编制管理相关的财政经费、养老保险等事项,依据有关规定加强管理。从北京的初步探索看,取消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编制,编内人员随自然减员逐渐减少,并且不再增加新的在编人员,由于编制数与财政拨款挂钩,此举可望明显减轻财政负担。

  与此同时,公共财政对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投入保障作用丝毫不能削弱,政府不能有借取消医院、高校事业编制之机,产生“甩包袱”的想法。公共财政的投入保障作用表现在,首先,由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承担,不能由市场配置资源的那部分公益服务,公共财政仍须全额拨付经费,而不能把这些统统推向市场。其次,由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承担,可以由市场配置资源的那部分公益服务,有的需要向公众收取费用维持非盈利性运作,有的可以改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公众提供。

  但是,无论哪一种方式,也都需要公共财政予以补贴和保障,如果公共财政投入不足,事业单位只能提高向公众收费的标准,由此或会加剧“看病贵”、“上学贵”;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向公众提供的公益服务,也会因政府购买价格过低而影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这些代价无疑最终会转嫁到公众身上。

  因此,公立医院、高校取消事业单位编制的改革进程中,政府的投入保障功能非但不能弱化,反而必须继续加强,以此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为此,要从完善财政预算编制和预算监督入手,针对公立医院和高校建立成熟、稳定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包括成立公立医院拨款委员会、高校拨款委员会等第三方监管机构,推动政府切实履行对公益事业的保障责任。

  □潘洪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