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性 > 子宫 > > 军医课堂:宝宝说话在子宫里就已经“岗前培训”

军医课堂:宝宝说话在子宫里就已经“岗前培训”

发布:2016-07-01 08:09 | 来源:互联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我们的学习旅程开始于子宫——这个科学研究是从一个电视连续剧开始的。出生后若干天,Partanen对这些新生儿进行刺激,并使用脑电图监测他们的大脑活动,然后再与

军医课堂:宝宝说话在子宫里就已经“岗前培训”

我们的学习旅程开始于子宫——这个科学研究是从一个电视连续剧开始的。

每天都看肥皂剧《邻居》的怀孕妈妈,所生的小孩对这个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曲的反应似乎更为强烈。

“当胎儿暴露在某一特定声音环境下,待其出生后就会诱发某种反应。” ——丹麦奥尔胡斯大学医院神经学家Eino Partanen。

许多年前,Partanen和他的同事对一组孕妇进行一项研究,在她们妊娠最后三个月里,让她们反复听芬兰语中的一个元音“Tatata, tatata, tatata…”,每天15分钟,一周5天。 有时,研究者会在“tatata”声音序列中做一个细微的改变,替换一个不同的元音“tatota”或是改变一个音调。

出生后若干天,Partanen对这些新生儿进行刺激,并使用脑电图监测他们的大脑活动,然后再与对照组的孕妇进行比较。

这两组的婴儿对于元音的改变似乎没有什么特殊的差别反应。但是,在子宫里听着音调改变的胎儿,在其出生后却有不同的反应。芬兰语和英语一样,音调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与此相反,比如汉语,音调的改变意味着不同的语义。因此,在子宫里如果胎儿没有听过音调变化的声音,那么出生后就不会对此有相应的反应。

这也就是说,人类的早期发展开始于胎儿阶段。出生后我们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殊倾向,其实开始于子宫。“新出生的婴儿并非一张白纸。”

胎儿在子宫里就开始接受“岗前培训”,让她们熟悉出即将要面对的花花世界。如果你要面对的不是一种语言,那么子宫也会为她孕育的生命提前安排这个培训项目。

语言是可以穿透子宫壁的,出生的婴儿并不是一个毫无经验的听众。

军医课堂:宝宝说话在子宫里就已经“岗前培训”

在移民繁杂的城市里,不同语言环境下孕育的婴儿拥有更高的综合素质。比如,在菲律宾,胎儿每天享受着不同语调的刺激-英语和菲律宾语。珍妮特·沃克(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发展心理学家)想要知道这些胎儿的“岗前培训”是否合格,他们在出生后对这两种语言能否产生“似曾相识”的反应,并能区分它们。珍妮特·沃克及其同事对出生数小时到数天的婴儿进行观察。这真的是个棘手的开始。小婴儿不会说,不会表达,也不会跟从指令。

珍妮特·沃克把一个压力感受器捆绑在奶嘴上,监测他们的吸允反射。随着吸允频率和强度的变化,小家伙们告诉我们他们熟悉什么、对什么感兴趣。

结果一目了然。在双语环境下成长的胎儿,从出生那一刻起,他们会优先听取那些在子宫里已经熟悉的语言和声音。他们能跟踪每一种语言的节奏,他们一出生就为学习这两种语言做好的准备。面对这两种不同的语言,小家伙们绝不会困惑和混淆。

珍妮特·沃克说:“出生前的所有这些学习都可能是有用的。首先,这会让婴儿识别哪些是他所熟悉的。其次,婴儿会跟踪节奏线索,探索某一个单词的功能——这是学习语言的开始。”这些现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对可能患有阅读障碍的人可以进行早期干预治疗。

子宫孕育了我们的生命,也同时引导我们对未来世界的兴趣。

军医课堂:宝宝说话在子宫里就已经“岗前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