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保健 > 心理 > > 中国发布丨记驻村第一书记陈诚:不是我在驻村,是这个村住进了我心里

中国发布丨记驻村第一书记陈诚:不是我在驻村,是这个村住进了我心里

发布:2021-07-02 19:16 | 来源:健康日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原标题:中国发布丨记驻村第一书记陈诚:不是我在驻村,是这个村住进了我心里

  原标题:中国发布丨记驻村第一书记陈诚:不是我在驻村,是这个村住进了我心里

  中国网6月 日讯(记者 吴佳潼)今年4月,一段《新疆村民含泪送别驻村干部》的视频火爆网络。视频中,维吾尔族村民泣不成声,紧握着一名驻村干部的手久久不肯松开,而这名干部早已红了眼眶,嘴中不停地说着“谢谢,谢谢”。

  视频中的驻村干部叫陈诚,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驻和田皮山县乔达乡巴什拉克比纳木村的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

  在陈诚的带领下,这个小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曾经贫困落后的村子,变成了 “标杆村”“示范村”和“微笑村”。4年时间,陈诚和队员们坚持不懈地拼搏努力,以共产党员的担当和情怀改变着这个小村,一步步带领村民走出了贫困。

陈诚带领党员们宣誓。受访人供图

陈诚带领党员们宣誓。受访人供图

  使命

  驻村是使命和责任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1972年,陈诚出生在河南信阳的一个农民家庭,1995年参军,199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14年转业到自治区宣传部工作。

  陈诚的内心一直有个愿望,他想回到农村去。2017年,他主动申请参加自治区“访惠聚”驻村工作。告别了乌鲁木齐的家人,来到了1600多公里以外的巴什拉克比纳木村,陈诚成为了一名驻村第一书记。

  “我在农村出生,我热爱那里的土地和人民,驻村对我来说是历史的选择,是使命和责任,我责无旁贷。”在陈诚看来,驻村之所以用“驻”字,是有一种使命在里面,“就像扎根一样,驻在那个地方,将‘堡垒’逐个攻破”。

  驻村伊始,陈诚发现诸多问题,村干部不作为、党员起不到带头作用,村民对村“两委”颇有微词。改变基层党组织的软弱涣散,强建基层党组织成为陈诚的首要任务。

  “村支部必须跟党一条心”,陈诚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建立了 “一帮一、一起干”机制,由5名工作队员结对帮扶5名村干部,一对一教语言、教思路、传方法、解难题,引导村干部担当作为。

  为了督促工作队员和村干部们时刻保持工作热情,他在村部门厅上写下“在岗在位在状态,应知应会应明白”两句话,让大家时刻警醒,要满怀一颗在一线冲锋的心,保持为老百姓服务,只争朝夕、不敢苟且的工作状态。要进行每日十问“我是谁?为了谁?代表谁?依靠谁?来这干什么?怎么干?该留下什么?去哪里实践?足迹留在哪里?聚焦点在哪里?”

  在陈诚的带领下,村干部们开始转变看法,由以前的背着手看,到现在的撸起袖子加油干。这些转变被村民们看在眼里,村民有事儿愿意找村干部商量,逢人就说“找干部管用”,村级组织成了村民的主心骨。

  “人们总说家国天下,而国之大者,放在基层党员干部来说,就是要切实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地、落细、落实,着力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陈诚说。

陈诚带领工作队员组织村民每周一升国旗、唱国歌。受访人供图

陈诚带领工作队员组织村民每周一升国旗、唱国歌。受访人供图

  变化

  他的头发由黑变白,脸由白变黑,小村变化翻天覆地

  巴什拉克比纳木村坐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以传统种植业为主,人均耕地2.8亩,土地贫瘠、沙化严重、盐碱度超标,种植产出率低,曾一度有近七成村民生活水平在贫困线下。因长期贫困,村民致富的内生动力不足。

  陈诚深知,农村如果不穷、不难、没问题,要驻村干部来做什么?我们就是来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就是来解决过去他们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问题的。

  想要“拔穷根”,找“穷根子”是关键。通过走访,陈诚发现,过去,受一些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村民的一些观念和现代文明生活方式背道而驰。观念不变原地转,观念一变天地宽。陈诚准备从转变村民旧观念、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手。

  陈诚带领工作队员组织村民每周一升国旗、唱国歌,“五星红旗在村民唱出嘹亮的国歌声中慢慢升起,要将‘我是中国人’这个意识深深刻在心里。” 现在,按时参加升国旗仪式已成为全体村民的自觉意识。

  为了让村民感受党的温暖,感受生活的有滋有味,陈诚带领村民们一起做活动,国庆节一起吃拉面,过年一起包饺子……他还组织开办农牧民夜校,强调“劳动光荣”;传扬“家和万事兴”思想,建设好学校、托儿所、托老所;帮村民硬化门前道路,进行安居房外墙粉刷,设立妇女困难救助资金。

  陈诚还制定“抓两头、带中间”政策,每家培养一个“明白人”,明白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同时,开展村级道德模范、“养羊大户”、“养牛大户”、“养鱼大户”等评选,对脱贫户进行表彰奖励,并制作光荣榜,张贴在村委会院内,群众学榜样、争脱贫的意识逐步树立。

  “观念的转变远远不够,得让村民实实在在拿到钱才行。”经过调研,陈诚决定发展产业,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建仿真渔具加工厂、成立苇席生产合作社、与附近枣园签订用工协议,利用皮山县庭院改造契机引进沙发厂,吸引了附近几个乡镇的群众过来买沙发,每个月能卖200多套。他还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规划了湿地公园并打造成4A级景区,让它成为村里的“摇钱树”。

  多样化扶贫的成果不断显现,巴什拉克比纳木村已如期脱贫,村里出现“村上无闲人,人人有事儿干”的可喜局面。陈诚踏踏实实做的每一件工作,都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意识根植于村民心中,形成共识。

  “陈队长刚来的时候,头发黑黑的,脸白白的。四年时间过去了,他头发白白的,脸黑黑的了。”村民的话让人心酸。

  陈诚也坦言,驻村工作很累。但看到小村的变化,他觉得苦和累都不算什么,“小村在成长、在改变、在进步,这个变化是翻天覆地的,是他们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这是源于党的好政策。累不累,想一想驻村工作队。难不难,想一想驻村这几年。值不值,看看乡亲们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