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普 > > 小病大医,门诊一大半是熟面孔

小病大医,门诊一大半是熟面孔

发布:2016-01-26 10:20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深冬的清晨,糖尿病患者老张跟着拥挤冗长的挂号队伍往前挪步,排队抢个专家号、开几盒药,这已成为他每个月疲于应对却不得不做的事。 如何给“老张们”一个轻松、方便、高效的看病方案,是安徽眼下正在思考的命题。我省今年将正式开展分级诊疗的试点工作,

深冬的清晨,糖尿病患者老张跟着拥挤冗长的挂号队伍往前挪步,排队抢个专家号、开几盒药,这已成为他每个月疲于应对却不得不做的事。

如何给“老张们”一个轻松、方便、高效的看病方案,是安徽眼下正在思考的命题。我省今年将正式开展分级诊疗的试点工作,首先以高血压、糖尿病6种慢性病试点,以此为突破口,全面推动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工作。

大医院医生:
    门诊近八成都是老病号
    不论大病小病或是开药,很多市民习惯于跑大医院,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有人甚至将之形容为“战时状态”,医生看诊时间也得不到保证。扎堆就诊还容易发生交叉感染。而对于大医院的专家来说,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处理常见病、多发病上。
    合肥市二院内分泌科主任戴武介绍,“门诊八成左右都是糖尿病患者,剩下的就是甲状腺类疾病和痛风。”这些患者中,有一大半都是熟面孔。
    “长期以来,挂号时间长、付费时间长、等待就诊时间长、就诊时间短的‘三长一短’现象,在城市三级医院非常明显。”省立医院院长许戈良介绍,“我们把病种细化一下,发现其实有30%-40%的病人是慢性病患者。”
    “100个来挂专家号的病人中,‘真’需要我看的连10人都不到!”合肥一家三甲医院著名外科专家介绍,目前,他所在的科患者量较大,其中一多半病人只是轻微症状,或是心理问题。觉得这儿不舒服、那不得劲儿,就来大医院找专家。甚至很多人来的本意就不是看病,而是咨询:“大夫,我这个地方疼,长没长瘤子?是不是癌症?”这类问题相当普遍。
    该专家表示,本该诊断疑难危重急症的权威专家,在门诊坐一天,每天反复解释基本疾病知识,疲于应付近百人的“咨询类”门诊,看不了几个“真正”需要自己看的病人。耗时耗力不说,还挤占了真正有需要、重病、疑难病人的就诊时间和机会。

社区医生:
    态度好药价低 无奈医术不被认可
    “有个小毛小病我都到这边看。”家住在经开区芙蓉社区的谢奶奶告诉记者,自己年纪越来越大,挤到大医院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但说句实话,在社区医院看一段时间后,儿女还是会陪我去大医院再看一看,他们对社区医院的技术水平不太放心呢。”
    现在很多居民选择先到大医院开方然后回社区拿药,除去有药品差价的原因外,芙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认为,这反映出居民对社区责任医生及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不信任。“我们的医生大都有中级职称,我们这里可以进行血检和尿检,治疗感冒发烧就更不用说了,如果病情严重还可以转诊,但居民们一旦生病还是信任大医院!”
    有些居民患的只是感冒等小病,却要去三甲医院救治,这让医生也颇感无奈,“其实我们不仅可以做慢性病防治,也可以治病,感冒等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完全可以治疗,当然居民观念的改变需要时间。”

破冰:六种慢性病纳入试点

记者从省卫计委了解到,我省今年将正式开展分级诊疗的试点工作,首先以高血压、糖尿病6种慢性病试点,以此为突破口,全面推动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工作。

根据国家卫计委去年年底发布的《关于做好高血压、糖尿病分级诊疗试点工作的通知》,安徽省近日编制出台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股骨颈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等6个病种分级诊疗指南,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将按照各自的功能定位,按要求做好6种慢性病的分级诊疗服务流程。

按照新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诊患者并进行诊断后,应制定治疗方案,判断是否能够纳入分级诊疗服务。对可以纳入分级诊疗服务的,经患者知情同意后签约、建立专病档案,并按签约内容开展日常治疗和健康管理等。

符合转诊标准的患者,可由全科医生开具转诊单、通过信息平台与上转医院共享患者相关信息,上转至二级及以上医院治疗。二级及以上医院接诊上转患者或下转患者也需依据流程,制定治疗方案,实施分级诊疗。

按照相关规定,首批6个病种的分级诊疗将先在医联体内执行,条件成熟的,可在各市范围全面实行。此外,记者还了解到,年内在6个病种全省全面实施的基础上,病种数量将进一步扩大。

难点:推行分级诊疗有三大难点

如何优化诊疗服务体系和秩序,实现不同医疗机构功能互补、资源联动、协同发展?记者在采访有关专家后发现,分级诊疗改革需直面三大难点破阻而行。

A 人才 患者首选基层, 如何让医生“长”在基层?

让患者留在基层,社区要能“接得住”,根本在于提升能力,要让好医生“长”在基层。

省卫计委专家表示,通过分级诊疗来改变患者的就医习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关键一步是向基层引入更多好医生,让基层留得住好医生。“现在很多医学毕业生根本不会考虑到社区或乡村,待遇与大医院相比太悬殊。”

“要改变人人往大医院挤的现状,必须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水平和技术能力,这才是分级诊疗起作用的关键。政府的扶持和补贴不能单纯向大医院倾斜,如果基层和大医院的医生待遇相差不大,甚至相同,也会留住好医生。”

专家表示,建立基层小医院与大医院人才培养合作、帮扶机制,比如多点执业、对口支援等方式,让大医院优质资源向基层流动。

B 质量 上转下,医疗质量如何保障?

记者在省立医院住院部大楼看到,这里不仅病房里住满了病人,各层楼走廊上也加满了病床,一些病患由于没有床位,不得不临时找凳子坐在过道旁。“条件再差,听说要转出去,绝大多数患者不同意。”值班护士告诉记者。

目前,合肥一些大医院的药品约有1400余种,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药品种类要少很多。“心脏病患者需要的波立维,癌症患者要用的抗癌药物,级别较高的抗生素、止疼药等,这些药物都是患者在大医院治疗之后康复期的用药,但是我们社区医院都没有。”芙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连贯性的医疗服务得不到保障,成为向下转的巨大阻力。合肥市二院内分泌科主任戴武说:“有时我们定好治疗方案,让病人去基层医院治疗,病人不放心也不愿意。”

花费:如何用支付制度引导医患分级?

安徽省分级诊疗实施意见中提出,完善差别化的医保支付政策,拉开不同级别定点医疗机构间医保基金起付标准和报销比例,医疗机构级别越低医保基金起付标准越低、报销比例越高。规定病种未经转诊到县级或城市二级以上医院就诊所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提高个人自付比例,2017年原则上不予报销(急诊、抢救除外)。

“这是用经济杠杆,引导患者常见病等到社区等基层医院就诊。”专家解释,这样的策略并不新鲜,一些国家甚至将基层医疗服务免费,由政府打包购买。

专家表示,分级诊疗需要拉大在不同级别医院的报销比例。比如,可以规定,首诊在基层医院报销80%甚至90%,不经转诊就到大医院的只报销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