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药品 > > 业绩不增反降,医药行业为何在机会中迷失?

业绩不增反降,医药行业为何在机会中迷失?

发布:2021-08-16 19:35 | 来源:健康日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业绩不增反降,医药行业为何在机会中迷失。从业绩来看,2020年百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9012.1亿元,同比下降3.1%,是近十年来首度出现下滑。对此,专家认为,业绩下

业绩不增反降,医药行业为何在机会中迷失?

8月1日,2021年(第38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暨2020年度中国医药(600056,股吧)工业百强榜单发布会在济南开幕。从排名来看,去年排名第三位的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升至第一,从2014年开始就一直占据首位的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下滑至第二,第三是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去年排第十名的江苏恒瑞医药(600276,股吧)股份有限公司升至第四位,进位最多。从业绩来看,2020年百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9012.1亿元,同比下降3.1%,是近十年来首度出现下滑。

业绩不增反降,医药行业为何在机会中迷失?

对此,专家认为,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叠加影响。新冠疫情是2020年医药企业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这话听起来怎么都觉得很别扭。就算疫情打乱了医药行业正常的生产秩序、供应链也受到了一定影响,给生产、经营企业等都带来一些不利冲击,也不至于对医药产业产生严重影响,给医药行业的业绩带来明显冲击。一方面,我国在疫情控制方面的效率是非常高的,从去年二季度起,经济就呈现快速恢复迹象,全年经济也实现了正增长。反映到医药领域,也应当是正增长;另一方面,在疫情对其他行业都产生严重影响的同时,对医药行业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机会多于影响,更应当比其他行业运行状况更好,为什么却出现业绩下滑现象呢。

按照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主任郭文介绍,虽然总体主营业务收入下降,但仍有超过一半的百强企业实现了正向增长。也就是说,有将近一半的企业2020年业绩是下滑的,有的应当下滑幅度比较大。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这些企业业绩下滑的呢?真的是新冠疫情带来的吗?新冠疫情对医药行业的影响,真的比其他行业还要严重吗?显然,这是一个听起来比较矛盾的理由,也是一个难以自圆其说的理由。

我们承认,在疫情的冲击下,绝大多数行业都受到了影响。不然,中国经济也不会一度出现大幅下滑现象。但是,对医药行业来说,可是一次业绩上升的机会。别的不说,仅各种医药防护物资和医疗器械等,就能让整个行业大受裨益,而不该出现业绩下滑现象。如医用口罩、测温计、防护服、制氧机,以及疫情期间被购买一空的各种中药制剂,都是带动业绩快速上升的重要因素。至少,可以弥补疫情对行业的冲击,怎么就会出现业绩下滑现象呢?

业绩不增反降,医药行业为何在机会中迷失?

很显然,问题不在疫情的影响,而在其他方面。如果单纯是疫情的影响,医药行业怎么也不会出现业绩下滑的现象,而应当保持持续增长。特别是医药板块在股市的表现,也说明广大投资者对医药行业是非常认可的。就是这样一个行业,百强企业的业绩却出现下滑,说不过去,理由也不充分。

我们注意到,在百强企业榜上,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那就是研发投入。百强企业中,研发强度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恒瑞医药、齐鲁制药和石药控股。而正是这三家企业,都进入了排行榜前十。特别是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上一年还排名第十位,去年一下子上升至第四位,不可谓不令人眼前一亮。很显然,恒瑞医药业绩的大幅上升、排名大幅冲前,与其高强调的研发是分不开的,与其不断开发新药也是分不开的。对中国药企来说,如果只会满足于生产老品种或者仿制药,要想让企业有大的发展,是不大可能的,也是永远无法成为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的。

据悉,从2016年至2020年,医药企业共有41款1类新药获批,其中,41%由百强企业贡献。2020年批准上市的16款1类新药中,7款来自百强企业。我不知道,这应当算成绩呢,还是应当多做自我批评。5年时间,41款1类新药,平均每年也就8款,这还是在2020年一年批准上市16款新药的情况下,其他年份也就每年6款左右。而百强企业,仅仅贡献了16款新药,平均每年3款多新药。这样的研发能力、创新水平,恐怕说不过去。这也难怪,为什么看病贵的问题难以解决了,也难怪进口药品价格会始终居高不下了。

业绩不增反降,医药行业为何在机会中迷失?

药企与其他企业一样,都必须把创新放在突出位置。没有创新,企业没有希望;没有创新,行业也不可能快速发展。医药行业能够在机会面前迷失,最关键的还是缺乏创新能力。特别是百强药企,与其他行业相比,确实创新能力是远远不足的,创新的动力也是不强的。不然,不会百强企业在创新药中的比重那么低。按照其他行业的经验,百强企业,或者五十强企业,应当是行业创新的主导者,创新成果至少应当占行业的60%以上。41%新药,只能说在医药行业,仍然是数量和规模为王,而不是质量和创新为先,需要调整发展思路方向。特别在政策的引导方面,应当多多鼓励创新型企业,而不是只会做规模和数量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