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保健 > 心理 > > 就业政策·就业心态·反思(7)

就业政策·就业心态·反思(7)

发布:2018-09-20 06:17 | 来源:健康日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在经济发达的某省,规定在某时段用工企业不准招工的措施已经施行几年了;在某省会中心城市,发展周边的小城镇建设,限制投放外地人口不准超过多少比例。在现时,这种核定劳动用工企业招工的限制性措施(只能说措施

在经济发达的某省,规定在某时段用工企业不准招工的措施已经施行几年了;在某省会中心城市,发展周边的小城镇建设,限制投放外地人口不准超过多少比例。在现时,这种核定劳动用工企业招工的限制性措施(只能说措施,根本不是政策)出台,如什么时候可以招工,什么时间不能招工;又如应该招多少本地劳动力,应该招多少非本地劳动力;再如可以招什么样的员工,不可以招什么样的员工,等等,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吗?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吗?符合市场竞争规则吗?排他性限制实际上就是歧视,就是束缚,限制与非限制产业的发展,限制与非限制企业的用工,限制与非限制外地人口的流动,不难看出,就是与发展理念上僵化思维的较量。一是理论概念上的荒谬,同是共和国国土上的劳动者,只因出生在农村,只能成为“民工”,而出生在城市,难道就是“公工”了?二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企业需要生产者,经济规律内在的经济效益、供需矛盾、价格杠杆等在发挥着作用的时期,有必要实施歧视性政策吗?剖析一些地区出现的劳动用工“荒潮”内在的原因,首先从理念上就应该认识到这是回馈僵化思维的集中反映,其次应该看到是欲将冲破与经济发展阶段不相适应之就业政策的前兆,再次是应该理解为政府调整政策的良好选择时机。

6.青年择业、就业理念的变化带来的新思考

思考:在市场竞争机制面前,青年择业观念、就业思维的评判标准是否也应有所变化?衡量青年择业观念、就业行为的标准是否也应有所变化?比如,跳槽现象值得褒贬吗?不论是农耕社会还是工业化社会,生物学上的竞争规律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为了预防自己陷入后者的处境,发现自我的不适应,及早地跳出尴尬的境地,这是一种智者的表现,这起码是掌握了双向选择的自我主动性。从固定职业(还包括了专业对口)到兼职,再到跳槽,是劳动者职业行为从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的发展轨迹,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从另一角度而言,众多从业者的跳槽,说明了社会能够提供的就业渠道拓宽了,就业岗位广阔了,就业门路多样了。应该看到:“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确实存在;同样,也应该看到:“有人没干活,有活等人干”的事实也客观地存在着。无需在爱岗敬业与跳槽之间渴求必然的联系,只要在岗之时能够爱岗敬业,做好每一件事情,就是一位成功者。

劳动,如果简单地理解只是一种自我行为的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就带有竞争性、市场性,在市场竞争、市场规则、市场规律面前,劳动力流动的过程,也是社会分工、社会流动、社会合作的过程。一边是劳动就业形势严峻,一边是最热门的产业、最新兴的产业不断得到青年的推崇,在不可违的发展趋势面前,没有理由去为青年的职业跳槽现象而担心,需要的是引导青年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经受锻炼和磨砺,满怀信心地造就社会主义事业新一代的建设者。

7.失业并不是社会制度造成的

国际上有一观点认为: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之后的社会,可能是一个风云激荡、波谲云诡、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的社会。

就业政策的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不仅为用工政策,涉及中国社会现实十分迫切的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还远未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政策可以调整产业,政策可以引导就业,政策可以开辟就业渠道,政策可以帮助矫治国民的就业心态,政策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确立科学的发展观,需要客观地看待过去,客观地面对现实,客观地谋划未来。一要审视国情,根据劳动力资源大国、经济发展区域性不平衡、劳动者素养参差的现实,与时俱进地改革劳动就业政策;二要有利发展,既要对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用,还要有利于中国溶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格局,推动时代不断发展;三要富有远见,即对社会发展的未来所具有的前瞻性、预见性。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1997》,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2]刘锋:《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3]刘明华、李炳仁等:《跨世纪对话》,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4]武俊平:《第五代人》,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5]《新世纪的广东青年——新时期广东青年思想状况调查报告》,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6]曾锦华主编:《非公有经济与广东青年》,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7]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网、中国人口网、新华就业网。